N新华社
背景:今年初以来,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这些暗访人员被称为“挑刺工”,总共有40人,通过暗访检查、模拟办事、走访调研、网络监测等方式,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暗访监督。“挑刺工”身份高度保密,即使相互间也不知情。
其实,搞暗访、找“挑刺工”,为的是啥?不就是为了让百姓办事的时候能接受更好的服务吗?那这事儿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普通百姓啊。让百姓当“挑刺工”,不用担心“演技”穿帮,不用担心暴露身份,更不用去建立什么动态管理系统。百姓觉得服务好了,给你竖个大拇指,那就是最大的政绩;百姓觉得堵心了,谁该承担责任,就要有个说法。
要是能把百姓的意见听进耳朵,放在心里,比找多少个“挑刺工”都强。当地表示,找了“挑刺工”以后,干部作风确实得到了改善。这可能是真的,但总让人感觉怪怪的。如果一个作风慵懒办事推诿的单位,仅仅因为担心被暗访就得到了改善,那他究竟怕的是百姓,还是上级领导呢?又究竟是为领导服务,还是为百姓服务呢?
问题还在于,这样的“好事”又能坚持多久?当地也说了这只是一项活动,是活动就有结束的一天。当这个活动偃旗息鼓,又该由谁来监督这些窗口单位的服务态度?
不是说做什么都需要治本,治标的举措也未必没有效果,但要真正转变基层工作作风,还得靠公众参与和制度建设。然而,搞活动见效快,制度建设和执行往往需要真功夫,所以有的地方对搞活动很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