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修清净寺后 他已经120岁
罚看远光灯 为“换位体验惩戒”叫好
偷志愿 卖人头
“出事了别人睡你媳妇”能作安全标语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修清净寺后 他已经120岁
伊斯兰长老夏不鲁罕丁一直致力于恢复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142岁时,在泉州无疾而终
清净寺两块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
 

N海都记者 陈丽娟 吕波 实习生 刘阿惠 文/图

核心提示

排铺街在哪里?如今鲜有泉州人知道了。宋元时期,这里曾是外国商人排摊售货的城市主干街道,全长706米,故而得名。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排铺街上因为住着很多被闽南人称作“番客”的华侨,所以又叫“番仔街”、“台湾街”。街上出售的多是舶来品,有计算器、手表、录像带、收音机等,一度是年轻人追逐时尚的必逛之地。而随着时代更迭,曾经的排铺街,早没了当年的痕迹,如今只是和义全后街重叠的一段。

除此之外,排铺街在元朝的时候还曾经居住过一位活到142岁的老寿星(1229~1370年),他就是伊斯兰长老夏不鲁罕丁。可惜,记者来这一带采访,只依稀能够辨得出某些建筑含有的异国风情元素,而当地人对这位老寿星的名字,也早已经陌生了。

其人

据《泉州府志》记载,夏不鲁罕丁是“色目人”,在元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3年)随贡使经海路来到泉州,当时他已经83岁。因为是外国人身份,自然定居在了排铺街这一当年的繁华地。

当然,对夏不鲁罕丁来说,其“成名”之所倒也并不是在排铺街。后人记住的,也并不只有夏不鲁罕丁的长寿。来到泉州没多久,这位已经年逾八十的老人就找到了“工作”——被当地的穆斯林请到清净寺当主持。老人家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上班”,往返于排铺街与清净寺之间。

宋元时期,寺宇普遍被破坏得十分严重。夏不鲁罕丁最挂心的,就是如何能更好地恢复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到他100多岁时,他决定要追回遗失的寺产,重修清净寺。

其事

怎么修的?如今,清净寺大门右侧仍藏着两方珍贵的石刻遗迹,上面详述了这段历史。遗憾的是,历尽数百年,石碑上的字迹,多已模糊不清。清净寺管委会工作人员小黄,自小在寺里长大,听过许多父辈口中留下来的故事,对寺务了如指掌。

大意是说,夏不鲁罕丁当时找到了富商金阿里,共同商议如何修寺,金阿里深为其感动,积极出资。在各方多年的努力下,清净寺终于得以“旧物恢复”,出现了“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左角之胜”的局面,受到了郡人的赞誉,不少穆斯林载歌载舞,还特地请来元至正十年间、福州籍名人吴鉴,撰记立碑。

寺成之日,门徒们对他更是尊崇有加,奉他当了“摄思廉”,相当于主教的地位。

其名

一段寥寥几百字的史述,记载的却是20多年的历史,修完清净寺,夏不鲁罕丁已经120多岁了。

尽管如此高龄,但夏不鲁罕丁仍勤耕不辍。上述两方珍贵石刻之一、明代解元李光缙撰写的重修碑记中,这样赞道“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这位老寿星在泉州无疾而终,终年142岁。儿子夏敕大师子承父业,也活到了110岁,称得上是“长寿家族”。

对大多数泉州人来说,清净寺并不是陌生的景点。只是,寺藏的上述两方石刻,独守着夏不鲁罕丁的“秘密”,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却渐渐被人遗忘。如今,恐怕只是有文史研究需求的人们才会注意到这两方石刻。目前,这两方石刻都是研究泉州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小黄说,夏不鲁罕丁在泉州的后人不多,姓“夏”;而这些后人,也都不太清楚夏不鲁罕丁的故事了。

□下期预告海丝故事5:一棵树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来到泉州,曾种下一棵树。三年后,有一位普通回民,在这棵树下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奖章,他是谁?上世纪80年代,时任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为何多次来到晋江陈埭?敬请关注下篇,一棵友谊常青树的幕后故事。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