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德庆 李熙慧 文/图 发自辽宁旅顺口
关注理由 辽宁旅顺口,本为“旅途平顺”之意,可甲午战争期间,这座黄海边上的港口城市,汇聚了太多太多中国人的血泪。1894年11月21日至11月24日,短短四天,日军攻陷旅顺口后,共血腥屠杀中国军民2万余人。
昨天,愁云惨淡,本报特派记者登上大连市旅顺口区的白玉山巅。山下,水阔波平,数十艘军舰在港湾游弋;东麓,“万忠墓”园内庄重、宁静;而在山巅,高耸的“表忠塔”上的每一块石砖上,似乎都刻满了中国人的屈辱和伤痛。
还有,马尾船政局制造的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也沉没在了旅顺口附近的海域。这艘命途多舛的战舰,曾在黄海大战中后发制人,命中两艘日军主力战舰,只可惜炸弹未爆炸,否则很有可能扭转战局,旅顺口的历史也将被改写。
“万忠墓”纪念馆 游客陷入哀思
“一座骇人听闻的城,一座尸积如山的城,一座鲜血凝固的城,一座殊死抗争的城。”
走进白玉山东麓、九三路旁的“万忠墓纪念馆”,迎面而来的一段文字,仿佛重现了120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一幕:1894年11月21日午后,日军攻陷旅顺口,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四处纵火,挨门逐户抄杀中国人。
从当天午后开始到11月24日,旅顺口变成了一座死城,尸骨堆积如山,碧血横流为河。短短四天,日军共屠杀中国军民2万余人,全城只剩下处理尸体的36人。第二年初,侵略者为掩盖屠城真相,将遇难者尸骨焚烧后掩埋。甲午战争后,接受旅顺的清朝官员顾元勋在骨灰丛葬处建石碑,建享殿,并题为“万忠墓”。
当年,日军的随军记者用文字和照片,“光荣”地将这墓记录下来。看着这些照片和文字,特别是在“万人坑”复原区,被烧焦的尸骨和首饰、铜钱、瓷器残片等夹在一起,不少游客陷入了哀思。
享殿和“万忠墓”的原址,位于纪念馆的右侧。1948年,当地重修时,悬挂横匾,上刻“永矢不忘”。墓地已长满青草,一堆土丘,埋藏的是国人的血泪和屈辱。而墓地侧旁,北洋海军“济远”舰的后主炮,不断提醒着——国不可一日无防。
血泪旅顺口 记录国人耻辱历史
走出“万忠墓”,白玉山顶上,一座形似“炮弹弹头”的白色高塔,分外显眼。现在,塔的名字叫“白玉山塔”。曾经,它叫“表忠塔”。这又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记者登山,文字显示,塔高66.8米。日俄战争(1904—1905)结束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和日本陆军第三军司令乃木希典为阵亡的日军修建“表忠塔”。修建期间,日军还强征了中国工匠和民工两万多人。
旅顺口为何多次遭遇屈辱?记者站在塔前,可以俯瞰旅顺口全城:一条巨大的“老虎尾巴”,将浩瀚的黄海围出了一片水阔波平的港湾,险峻的山岭拱卫四周。1880年开始,清政府耗费巨资,历经十年,修成旅顺军港,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守护着渤海湾、京畿门户。
重要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旅顺口的不太平。甲午战争后十年,日俄为了侵略中国的东北,又将旅顺口作为了主战场。记者在旅顺口寻访时,这座美丽的港口城市,到处都是战争的遗迹。东鸡冠山北堡垒、日俄战争陈列馆以及四周山头保存的炮台遗址……“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记者看到的遗址上面凝固的都是中国人的血泪和伤痛。
“白玉山塔”前,游客纷纷在“旅顺口”的石碑前合影留念。石碑的背后,时不时可以看到中国海军的军舰从港口驶出,走向黄海,走向深蓝。记者寻访当天,在塔前碰到了一个日本旅游团。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日本游客,表情安静。记者询问游塔的感受,导游摇头示意不便。
“平远”舰命途多舛 旅顺口附近沉没
从福州出发时,福州的甲午战史研究者提醒记者:在旅顺口附近海域,沉没了中国制造的第一艘铁甲舰。
这艘舰叫“平远”号巡洋舰,是由马尾船政局首次自行设计建造的,于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加入福建船政水师服役,命名为“龙威”。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舰上装有一门标志性的260mm的克虏伯大炮。
大东沟黄海大海战时,“平远”舰作为“替补”加入战场,后发制人,一炮命中日军旗舰“松岛”号,一炮命中“西京丸”号。海战时,日本时任海军军令部长的桦山资纪中将正是坐在“西京丸”号上。只可惜,炮弹未炸,否则战局有可能扭转,旅顺口的命运也将改写。
“‘平远’舰象征中国近代造船业的最高成就。”福州海军文史专家杨帆告诉记者,大东沟海战后,“平远”舰又参加威海保卫战。战败后,被编入日军舰队。日俄战争期间,“平远”舰在旅顺口附近海域,触雷沉没。
记者了解到,目前,“平远”舰唯一的遗物就是那枚未炸的炮弹。这枚锈迹斑斑的炮弹上,刻着“西京丸遗品”的字样,默默地躺在日本冈山县福田海神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