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1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手打的牛肉 是“舌尖上的泉州”
泉商奔赴东南亚 闽南语成通行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打的牛肉 是“舌尖上的泉州”
原来,泉州人最熟悉的牛肉小吃,追溯起来竟是“海丝”印记之一
黄财成继承这门祖传手艺已有四十多年了
 

N海都记者 陈丽娟 吕波 实习生 林巧巧 刘阿惠 文/图

海都讯 两个200多斤的重量级男人,用尽力气,一遍又一遍用刀背反复揙打着大块的牛肉……这画面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制组一行人啧啧称赞。入镜的这两个男人,是泉州涂门街一家老字号牛排馆的店主黄财成和儿子黄志峰。

毫不夸张地说,福建全省,数泉州的牛肉小吃店最多,仅泉州市区的牛肉店就有两三百家。但鲜有人知道的是,牛肉之所以在泉州这么火,追溯起来也是“海丝”印记之一,正是宋元时期许多阿拉伯人、蒙古人、波斯人涌来泉州,受他们饮食习惯影响,泉州人才开始烹煮牛肉。

寻味

游客来泉州,关帝庙是一定要逛的,再参观一下清净寺的伊斯兰教寺庙遗迹,然后找家老字号牛排馆,一碗牛肉羹下肚,才算真正走完了涂门街。

黄财成的牛排馆,一直是热闹之所。因为店面邻近清净寺,每到回族的开斋节,牛排馆里便人满为患。大约是去年年初,许多泉州网友在微博上隔三差五地@CCTV9舌尖,推荐泉州美食。口碑效果明显,《舌尖2》摄制组一行真的兴冲冲扛着器材来了。

当看到黄财成和儿子黄志峰,两个各200多斤的重量级男人,正用力用刀背反复揙打大块牛肉时,大家都惊呆了,“那可真正是‘牛人’呀。”摄制组当场敲定,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事实证明,这画面最终也成了他们泉州此行最满意的镜头。

黄财成告诉导演们,家里这门手艺始于清宣统二年,他继承这门祖传手艺已有40多年了。每天清晨五六点,他们就得来店里制作、抓打、搅拌牛肉,坚持纯手工制作。他说,虽然费时费力,但这样能保持牛肉羹的原汁原味。他很欣慰,儿子黄志峰虽然年轻,却愿意继承这份传统,如今陪他一起经营牛排馆,是个很得力的好手。

寻根

中国南方地区,在传统农耕社会时,耕牛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农业工具,人们对其充满敬意,一般是不吃牛肉的,为什么泉州人独爱吃牛肉呢?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这与“海丝”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王连茂说,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的贸易往来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各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随之来到泉州。其中,波斯人、阿拉伯人三餐饮食都离不开牛肉,牛排、牛肉羹及咖喱等牛肉小吃的配方也随之传播开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演变成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

事实上,看似简单的牛肉小吃,与“海丝”的关系至今都未断过。就说黄财成家,祖辈最早摆牛肉摊时,所使用的香料就是其到东南亚打拼的亲戚带回来的。黄家至今仍保留着这份传统配方,所使用的10多种中草药香料,依旧坚持从东南亚购进。

如今,黄家将祖传配方结合多年改进,成立了饮食公司,也搞起了品牌运作,有多个商家加盟。黄志峰的堂哥黄智裕说,拓展这份家族事业,并不只是为了盈利,他们希望,能借由这样一个窗口,让更多外来游客了解泉州丰富的“海丝”文化。

□下期预告

海丝故事13:一座桥

著名的“海丝”遗址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2006年夏天,防抗台风“凤凰”时这里发生了惊险的一幕:又黑又臭的水流孳生了大量的水葫芦,几乎可以使一个成年人站在水面上不会摔倒。万一台风刮得更猛,水葫芦的“盘根错节”将古桥掀翻怎么办?且看下篇。

海丝问答天天有奖

今日抽奖名额:30个,奖励每人50元手机话费

题目10:1998年,德化陶 们发现了他?(详见“海丝故事

瓷艺师郑雄文突然接到了来 10:一尊瓷”)

自泰国皇室的百万订单。是 A.献珠米勒

其哪一部作品,让国王的使者 B.坐古莲观音

读者参与方式

1.短信通道如下:

回答问题请编辑短信:#海丝故事问答#+题目序号+答案(例如,第一个题目,如果答案选A,则编辑短信:#海丝故事问答#1A)。

移动用户发送到:106901591464

联通用户发送到:

1065501019621464电信用户发送到:951311464

信将头条推送海丝故事,并在故事最后列出选择题。回答问题请直接编辑信息:#海丝故事问答#+题目序号+答案(例如,第一个题目,如果答案选A,则编辑信息:#海丝故事问答#1A)回复,答题时间限每日8:00—18:00。

中奖名单将于投票后的次个工作日在闽南网公布的微信号、闽南网首页“海丝”专题予以公布。中奖者请及时将您的手机联系方式回复给微信编辑:#海丝问答中奖#+手机号。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