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8月9日,上海地铁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反而蜂拥冲出车门引热议。然而,记者20日从上海地铁运营方处证实,乘客当时慌乱是由于反应不及,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到站台寻求站务员帮助,站务员亦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无一人相助”并不属实。(8月20日《解放日报》、新民网)
观点1 不宜用道德解读
10秒内三节车厢的乘客全部跑光了,从道德角度,是人心冷漠见死不救。但从人性的角度,我看到的是一种惊弓之鸟的慌张。
我比较反对用道德视角解读这样的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站在道德制高点,大义凛然地将“逃跑”解读成人心冷漠、社会风气糟透、道德沦丧,不但不能够阻止住人们这种“慌张”的蔓延,反而会增加心理压力,未必是好的选择。
一个从来没有遭遇过地震,日常也缺少了解和演习的人,一旦遭遇地震,第一本能反应肯定是慌张。在一个封闭的车厢,只要有2到3个人突然惊慌失控奔跑起来,整个车厢的人就都跑了,这和地震一样,是一种人类应对突发危机的本能。公民都没有接受过关于逃生,以及应对这种公共危机的培训和演习,却要求公民在危机面前不慌张和有条不紊,那可能是一种奢求。(吴帅 广东)
观点2 放大公共安全焦虑
连续发生在上海地铁的两起慌乱事件,表面上看是乘客的反应过度,盲目跟风,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共安全风险意识开始生根。
今年以来,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杭州公交纵火案等突发事件,给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共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在加剧公众安全的隐忧。杯弓蛇影的反应,源于从无意识的无视到有意识的担忧,心理转变不适的外在反映。
“见晕而逃”放大公共安全焦虑,仅仅呼吁公众遇事莫惊慌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对公民公共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建立公共生活准则、突发事件自救、逃生、应急救助培训与指导的常态体系,推动常识、技能的普及与提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木须虫湖北)
观点3 是怕“扶不起”
老外身边的乘客为何要逃离?原因应该只能是一个:怕“扶不起”,怕说不清楚连累担责,抑或怕老外有急症病毒传染到自己。
车厢公众的无序逃生,追根索源在于对老外“扶不起”心理的引爆。从整个过程细节来看,最初老外身边的乘客的应对表现让人失望。老外晕倒的那一刻,他对面座位上的5位乘客猛地起身逃离。继而有人叫喊“出事了”,引发了乘客大面积的逃离。
无论怎样,最先知情的乘客举措不对,同样是一种道德失守崩溃的表现。事件发生后,有评论家责怪公众安全逃生应对知识不足。我认为,这只是“扶不起”的次生灾害。
(徐大发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