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闽闻·环球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宁德古田临水宫 上演“上刀山下火海”
榕地铁又有两站点 主体结构完工
居民乱拔树 罚单却难开
机构院校“改名热” 背后的玄机
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30周年研讨会在三明召开
不应整体否定民间国学教育
榕将补贴非营利性 民办养老机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构院校“改名热” 背后的玄机
近些年来,国内有不少教育文化机构纷纷花费巨大精力申请更改自己的名称,如将专科学校改成学院,将学院改成大学等。这种“改名热”现象的背后,暗藏着不少玄机。
 

这些教育文化机构纷纷改名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事业壮大或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突破体制限制或寻求体制支持。比如,一些专科学校只有改名为学院,才具备招收本科生的资格。就此而言,这些机构的改名,与其说是与争抢名称本身有关,毋宁说是与机构升级有关,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国家将教育文化机构的名称分了等级,并予以不同的支持政策。

有些教育文化机构的改名,则是纯粹为了争个响亮大气的名称,以博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从文化传统上来看,中国是个非常重视名分的国家,既主张“名正言顺”,又要求“名实相副”,更强调“循名责实”,实事求是。从“循名责实”的角度看,“改名热”的最大问题在于,不少教育文化机构往往为了升级或争名而改名,甚至为此耗费财力物力、组织专门人马做公关,但在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方面则着力较少,或者即使改了名称,也未发生明显变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相比之下,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上并不重视教育文化机构的名称。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企业研究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皇家研究所,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无不以学院或研究所命名,但又都无不闻名世界。究其原因,就在于政府从未对教育文化机构在名称上划分等级,使各机构得以在保持现有名称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一心一意做好做强教学科研工作。

事实上,一个教育文化机构若能保持名称长期不变,非常有利于培育自身传统,持续打造成知名品牌。

因此,教育文化机构的“改名经济学”,实际上未必就那么“经济”,未必能带来那么多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教育文化机构不是衙门,国家不能对其名称进行等级上的划分,甚至不能将机构本身等级化、行政化。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诊治教育文化机构的“改名热”。(寇军侯山东文化学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