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邱岩
“现在打广告,已经不讲究什么调性、创意,只要把价格标得大大的就好了;要截客抢客,也不用跟客户说我的房子多好、品牌多老,派上几个志愿者到竞争对手售楼部门口举着价格牌就好了;要卖得动,也不用多么牛逼哄哄的策略包装、高端定位,直截了当地跟全城购房者说价格调到底就好了!”
这番听着颇有些偏激和感性的言论,出自一位项目营销负责人之口,随着拼价潮的不断蔓延,地产营销模式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位地产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
用他的话来说,当下就是一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代,品牌、品质的附加值已经让位于价格,而少了价格的临门一脚,传统营销带来的人气再多也是无济于事。
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当下的困局?一通价格乱拳,是破局的奇策良方,还是给楼市未来发展埋下隐患的止渴之鸩?
营销之困:“以人气带销售”模式难促实际成交
“只要把客户带到项目现场,我们就有办法通过现场品质来打动消费者!”
这句话,在此前多年的楼市营销中,可谓是百试不爽。“以人气促销售”、“有人气自然就有去化”也成了颠扑不破的黄金定律,每逢假日节点,各大售楼部总是人声鼎沸,活动暖场持续不断。
但在当下,若单纯再以人气和品质来拉动销售,则显得不那么灵验了。
“现在的客户因为活动或推广吸引到项目现场后,若是有意向的,第一个问题就开门见山地问‘你们这多少钱’,如果达到他的心理预期,再看户型、实景示范区。”福建中原市场部经理杨雪梅告诉记者,即便最终都认可了项目各项价值,这些客户还会在每平方米的价格上纠结,还是希望能拿到更实惠的价格。
归根到底,当前还活跃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是彻彻底底的首套房纯刚需客户。对他们而言,买得起才是首要因素,一旦买不起,无论楼盘品质再好、定位再高也都跟他们毫无关联,无法勾起他们任何的购买欲望。
“另一方面,由于受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改善性客群和高端客群在市场上已越来越稀缺,出手买房的欲望也远不如刚需型客户,所以当下也只能通过价格来迎合这种市场格局。”乌龙江板块一楼盘负责人透露,但现场人气依然是售楼部的基本指标,只是当下的开发商更迫切需要把人气转化为实际的销售去化,提高去化率已经摆在了第一位。
品牌之困:寡头时代 品牌溢价差距在缩小
同一个地段内,大品牌开发商总要比其他开发商的房子每平方米贵1000~2000元,而且即便是贵了这么多,依然有大量客户趋之若鹜,或被品牌吸引或因品质打动或为体现尊荣。
这是往年楼市营销的又一大定律,而在当前福州部分竞争激烈的板块内,这样的品牌附加值和溢价率也在逐渐缩小,最终令消费者决定出手的,依然还是价格。
“以当前楼市竞争激烈的东二环板块为例,这里已经聚集了泰禾、融侨、融信、保利、首开中庚、中联等房企,他们中既有本土巨头,又有国内一线央企,还有本土房企与一线房企的强强联合,在普通购房者眼中,这些地产品牌很难拉开明显差距。”东二环一项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加上当前这类地产商对项目实景打造都挖空心思,各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家的品牌与品质溢价差距就难以拉大,地产大热时,便一荣俱荣,而一旦到了当下的楼市困局,想要率先打开局面领跑区域,也就只能从价格着手。
在8月下旬,东二环一楼盘就以12800元/m起的惊爆特价,迅速成为了整个区域焦点,并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成交去化,占据了板块销售的先机,更打破了区域内的价格体系。
“这就是福州市区进入寡头时代后造成的竞争格局,品牌和品质差距并不悬殊时,购房者自然就更加务实,而如果是好品牌也参与了价格战,那就更容易领跑整个区域市场,所以并非品牌、品质营销不管用了,而是特定的市场格局造就了这样的景象。”
未来之困:一切向钱看终非长久之计
然而,不断地依靠内耗、压缩各类成本血拼价格之后,楼市的未来又将如何回归原有的发展轨道?距离“后拼价时代”的回归,还有多远?
对此,多数业内人士持保守看法。
“可以肯定的是,福州楼市未来的整体走向依然是震荡向上,当前又恰巧处于震荡周期的下行阶段,而且持续时间之久也是极为罕见,假如银行信贷层面没有太多利好,这种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CRIC福州克而瑞机构总经理张旭东表示,目前的市场行情对开发商资金实力而言无疑是从未有过的考验,而客观上也将调整着市场结构,重新洗牌并非不可能。
然而另一方面,根据当前多数楼盘奉行“一步到位”的价格策略,在第三季度之后,这种价格风波或将有所减缓。业内人士郑先生分析指出:“毕竟价格策略只是一时之计,购房者在第一波受到刺激之后,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会进入相对疲软期,而对于开发商节奏而言,目前多数调价的开发商已经基本筑底,第三季度是冲量的最好时机,这样到第四季度则可借势持续发力,也正因为此,当前成了拼价最为猛烈的时期。”
记者的话:“拼价”非楼市良药
在当下楼市,“拼价”是开发商为跑量而下的一剂药方,亦有助于购房者实现有房梦。
服下这剂药,有不得已的因素:政策不明、前期房价透支上涨以及整体经济环境原因……
短期内,这服药看似灵验。
不过,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这味“拼价”药的毒性眼看着就要发作:当价格越调越猛时,购房者的心态随之就会产生筑底尚早的想法,从而加重需求面的迟疑和恐慌;另一方面,一个区域内某个楼盘率先动价,迫使其他楼盘也只能跟进调整,却不得不忽视自身原本的拿地成本、建安成本,一切的品牌、圈层、品质、服务都让位于价格,也因此更有开发商通过压缩成本这样的“自损”方式来强行调价,为后续交房纠纷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当下的“拼价”是楼市变革必须要经历的痛苦,也是市场经济自身的一种调节,就像曾经有过价格战的家电市场、建材市场……但我们想说的是,一旦拼价进入恶性阶段,它所带来的毒性可能是惨痛的。
所以,当下如何在“后拼价时代”重新建立起健康发展的楼市秩序,这应该是每一位地产人和政府市场管理者应该提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