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担起家庭重担
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
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隔多年后,当张贤亮作为杰出校友被邀请回到母校时,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感谢母校,给了我一个艰难的起点。
1954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那时,张贤亮的父亲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们在过去只是从岳飞的《满江红》中读到过的贺兰山下,安了家。
因《大风歌》被划为右派
1957年7月,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了张贤亮的《大风歌》,引起轰动,这首诗歌在今天读起来,仍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青春的豪情。然而,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运交华盖,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张贤亮因《大风歌》的写作被划为右派,关进银川市附近一个叫做西湖农场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张贤亮期盼着有一天能走出劳改农场,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来,张贤亮把自己劳改生活中许多铭心刻骨的经历写成了文字,读张贤亮的小说,总有人说,那不仅仅是用墨水写出来的。
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
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
弃文从商他“下海”了
张贤亮说:我最好的爱情小说,是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写出来的。这段失恋的经历后来被张贤亮演绎成了小说《灵与肉》,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更是感动了那个年月的许多人。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张贤亮最初写作小说时,并没有摘去右派的帽子,完全失去自由。
张贤亮小说的接连发表,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经过一个联合调查组的调查,1979年9月28日,在农场子弟学校教书的张贤亮接到了一纸通知,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43岁的中年人。
1980年,张贤亮调入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980年、1983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让张贤亮名声大振。
他担任了宁夏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完成了400多万字的作品。
1992年,张贤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弃文从商,下海了。
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片荒凉中看到了商机,1993年,张贤亮当起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视圈内颇有影响,有人称,张贤亮是一个成功的出卖荒凉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