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田后黄村的别样“乡愁”
橘橙“嫁”蜜柚又甜水又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田后黄村的别样“乡愁”
古民居变民俗馆,展出百余件旧农具
旧时使用的打谷桶
眠床内还有可拆卸的柜子
风车,可将饱满的谷物与糠皮草屑等分离出来
后黄村的莆阳民俗馆
红砖厝精美的彩色木雕(李熙慧/摄)
 

N海都记者 李熙慧 杨永敏/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晒龙眼干的簸箕、木水车、打谷桶、织布机、耙犁……这些二三十年前还在农家使用的工具,如今大部分都成了闲置品。可在莆田西天尾镇的后黄村,村民们让老农具变身成为博物馆内的民俗展品,呈现了一段别样的“乡愁”。

村落干净整洁古民居错落有致

19日下午,记者来到后黄村,弯弯曲曲的乡村小道旁,颇具莆田特色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屋前草木苍翠。房子围墙上,有的贴着24孝故事,绘有丰子恺风格的梅兰竹菊以及人物画,表现家庭成员和睦、生活惬意的内容。

村道上干净整洁,在这里看不到农村常见的脏、乱、差。据了解,民居大多是20世纪20年代海外归来的华侨建造的,红砖砌成,是当时流行的“红砖厝”五间厢、七间厢,既有莆仙传统风格,又处处彰显南洋元素,是研究中西合璧建筑的实物。

“进来看,我们的房子是当年华侨从南洋寄钱回来建的。”村民许女士说,她指着雕花彩绘的屋檐说,经常有人来家里参观,都说漂亮。院子里的龙眼树也有七八十年了,家里人都吃不完,直接在树上变成龙眼干。

老宅大都有人住莆田风情浓郁

记者留意到,村中老宅大都有人居住,也常有人维护。一些闲置不用的,村里正用传统方法进行修缮,开辟为供游人参观、休息的场所。而带有三层碉楼的特色古民居,则变身为民俗馆。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碉楼是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外表看上去普通,可进入内部登上碉楼的二层,可看到内部设置了多重机关,仅一扇小窗户周围就分布着七八个瞭望口兼射击口。

碉楼下方的单层红砖厝,已经变身民俗馆。按照民居原有格局,分成展示大厅、生产工具展区、生活场景展区、纺织展区和民俗活动体验区5大展区。生产工具展区内100多件展品中包括木工用具、水车、连枷、打谷桶、织布机等物,都是近代莆田村民的生产用具。每件展品旁都有资料对其进行介绍,还有40多张具有丰富民俗内容的老照片,让参观者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民俗馆免费向游人开放,馆前广场还将不定期进行特色表演,展现莆田民俗风情。这些都是后黄村生态旅游建设的一部分。

村支书许聪告诉记者,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戏台、祠堂,对村容村貌进行提升,让后黄村成为一个文化浓郁、田园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的乡村休闲平台”。这样的老村、老宅,还怕记不住乡愁吗?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