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关铭荣/图
海都讯 臼读(jiù),本义是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制成,中间凹下。使用时,人们把稻谷放在臼里,用一根棒槌来捣,稻谷去壳后就是白米。
年过六旬的施良栋依伯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福州,他说,自己小时候见过舂米的臼,但是,在他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药臼,他家附近有一家经营中草药的药铺,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人家,不断用一个精致的药臼捣药,屋子里飘满了中草药特有的香味。“药臼”最常见的是铜的,也有瓷器、木头、石头制成的。传统的药臼带有一个铜盖或者牛皮盖,在捣碎药物的时候,可以防止碎末溅出。
施依伯回忆说,听自家长辈说,这家药铺始创于清末,在台江一带很有名气。邻居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到药铺里聊聊天,坐上一会儿,老板一边用药臼捣药,一边与邻居们谈天说地。
现在,大街小巷遍布各种现代化的大药房,中草药还有代煎服务,好多药材可以用电动小钢磨来打成粉末。药臼渐渐消失了,可是,当年老药铺对顾客的那一份亲热劲儿,让人永远忘不了。
感谢施先生提供线索,奖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