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李薇
看完福州一中校长李迅最近的一篇博客,瞬间觉得一中的孩子们很幸福——半个月前,高二年段全体学生启动“社会实践”模式,远赴北京、上海、龙岩等地,深入企业、高校和乡村,参访、体验、劳动,更有几支“小分队”分别针对化工材料、汽车研制、信息技术、物理和信息工程、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金融证券等专业领域开展实践,学生们见识万吨巨轮,了解汽车研制,模拟操作证券实盘,学会十几种绳结方法……
李迅校长在博客中说,“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孩子们的收获是巨大的,远胜过老师的一席话、一堂课,甚至一本书的力量。从社会实践中归来的孩子,能真切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即是一场实践的意义。”
在安全责任和高考应试的双重重压之下,还能如此认真对待社会实践的学校,其实并不多。尽管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社会实践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但不少学校甚至是家长都已经习惯了社会实践的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社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脉搏,既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也增强观察和动手能力。而在我看来,一场货真价实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孩子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增添感性、直观的了解,形成自己的思考,今后在进行学业甚至是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
与其传授知识,不如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我们的学校,如果真心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不是升学考试的成绩,就应该多花一点儿心思,送给学生一场难忘的社会实践。更何况,高考已经在改革,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情况的考察,将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
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挨家挨户送报纸,大一点可以到社区做志愿者,高中生可以到高校协助做科研,可以到政府机构当官员的助理……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背后,是大量社会资源的动员和投入,从政府到企业,都愿意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需要给学校更多的支持,以更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学生的社会实践。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学生也不仅是某校的学生、某人的孩子,更是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