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政事/深读·环球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千年古村遗世风鲤鱼溪边唱四平
“211”“985”关键看工程效果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村遗世风鲤鱼溪边唱四平

登高而望,土墙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
小溪环绕着古民居
有着悠久传说的老松柏树
当地村民喜爱的“中国戏曲活化石”四平戏
 

N海都记者 侯希辰/文 肖春道/图 通讯员 李左青

海都讯 看看戏,“中国戏曲活化石”四平戏仍在上演;喂喂鱼,延续千年习俗的鲤鱼溪,溪里的鲤鱼死了村民要细心埋葬;品品茶,“三苦”、“三甜”的新娘茶……在闽东北大山深处,藏着这样一座与众不同的千年古老村落。

这里便是南平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建筑亦有记忆,在上百座保存完整的闽北古民居群中,至今保留着淳朴的民风,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鲤鱼溪边土墙黛瓦连绵

刚到杨源村,记者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一条“S”形的小溪,将古村分成两半,形成一种天然的曲线美。

土墙黛瓦的老房子临溪而立,穿过石拱桥,是通往村落深处的悠长小巷,大约只有一米来宽,一半是排水沟,一半仅能供一两个人并行。两侧的土墙,留着千百年风雨侵袭的痕迹,尤其是檐墙,有的是从两边往中间逐级升起的马头墙,有的是覆盖着黑瓦的风火墙,层层叠叠,带着鲜明的闽东北建筑风格。

随意走进一所古民居,杉木做成的梁枋、门楣、窗棂上,刻满了鸟兽花草。“在公元878年,就有关于杨源的文字记载。”村民们告诉记者,千年已过,而在村里,还保存着120多座完整的清末民初古民居,“是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闽北古民居群”。

走在溪边,只见溪里成群游动着鲤鱼,“最大的鲤鱼,能有三十来斤重。”村民们讲,这条小溪叫鲤鱼溪,与周宁鲤鱼溪、镇前鲤鱼溪齐名,数千尾鲤鱼与人同乐。“世代相传,再穷再饿也不能捕食溪里的鲤鱼。”村民们说,等鲤鱼老死后,他们会将鱼儿埋葬在山上的“鲤鱼冢”。

英节庙中千年古戏上演

沿着鲤鱼溪,漫步到村尾,有一廊桥一古庙。桥叫矮殿桥,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庙叫英节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崇武年间(1102年—1106年),现存大殿是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戏台则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

庙里,重檐歇山顶间,描绘着古老的四平戏剧壁画。“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八月初六的祭祖庙会,我们都要从这里上好装,然后出发。”82岁的村民张明甲说,他16岁就开始唱四平戏。在他记忆中,从祖辈起,每年这两个时节,村民们都会以英节庙为起点,贯村而行,一路锣鼓喧天,而后“白天在山上的‘练兵场’,晚上在英节庙里,要连演三天三夜戏,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戏,热闹得很。”

演了几十年的四平戏,张明甲说他能唱上百个剧目。这些年,张明甲因为年纪大了,已经不常上台唱戏,可每次有演出,他会来给演员们画脸谱,“唱得三出戏,快乐一世人,杨源村人的生活,离不开四平戏。”逢年过节,结婚出嫁,生子建房都要唱戏庆贺一番,村民劳作之余,会用碗筷、瓦罐、竹茶筒、秧盆等做道具,在田间地头唱起戏来。

也许就是有了这份热爱,在上世纪80年代,当人们认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四平戏已经失传时,在闽东北的大山中,四平戏依然在上演,尤其是杨源村的四平戏,一人启口,众人接腔,至今唱腔还保留着当年的官话形式。

□小贴士

杨源村距政和县城33公里,国道202线、县道833线穿村而过。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在杨源设立互通口,从高速下,10多分钟就能开到村中。村中有多家宾馆,游客可以品尝到高山茶、笋干、锥栗等当地土特产。杨源村周边云集白水洋、佛子山、洞宫山、武夷山、太姥山等诸多风景名胜区。该村处于高山盆地群内,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16.1℃,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理想之地。

“老味道”焕发出新意

在杨源村里,记者感受到古朴的民风。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村里一年内娶媳妇的人家,都要置办丰盛的“新娘茶”招待乡亲。村民们说,泡上自家产的高山茶,做好“三生”“三苦”“三甜”的茶点,邀请右邻右舍的老人来喝茶,“一边喝,一边给新娘教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这些传统伦理道德。”客人喝完茶要离开时,新娘则会拿出九尺九寸的红喜绳,披挂在客人肩上,“让大家一年吉祥平安。”

当地老人介绍说,这一习俗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一直都没改变。古桥、古戏、古庙……一路行走,记者在这座千年古村中,感受着山村人民古朴忠厚的情感。杨源乡政府有关人员说,从去年5月起,该乡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杨源村里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还在当地学校推广四平戏,让村里的“老味道”焕发出新意,“今后,大家会看到一座融人文与自然景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夜色中,红灯笼的倒影,在鲤鱼溪水面上摇曳。山村宁静,从街巷中传出几声粗犷的戏曲声。杨源村,有更多的惊喜等待发现。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