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网
八角茴香(简称八角)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被写成了一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不少网友称:“不愧是陕西‘吃饭’大学,一道卤鸡都能研究得这么专业。”而这篇论文也被赞为最美味的论文。
论文在网络走红
今年34岁的博士生孙灵霞是一名高校老师,目前在陕西师范大学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这几天正忙着博士论文的答辩,对于自己的论文在网络走红,她感到很惊讶,“我没有想到论文受到大家的关注,出乎意料。”
八角茴香、卤鸡肉这两样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被人联想到烹饪。孙灵霞对记者解释说:“这和完全意义上的烹饪有一定的区别,烹饪更注重技艺技巧,我们这个主要是做科学研究。”她说,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人们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来自动物,动物肉类的处理也是自己专业的一部分。
“这篇论文讲的不是一道菜,而是研究传统的酱卤肉制品。”她说,酱卤肉制品色香味俱全现在很受大家的喜爱,并且相对于快餐类肉制品是非常安全的,我们做这个课题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
实验用大量鸡腿
那么一篇八万字的博士论文究竟要用多少鸡肉做实验才能完成呢?孙灵霞告诉记者,自己做实验没有用整鸡,只是用了鸡大腿,数量很大,不过究竟用了多少,自己已经记不清了。而选择八角茴香,也只是因为觉得八角茴香是人们日常生活比较常用的香料大料,比较经济实惠,不管是炖煮鸡肉或者排骨,都会用到八角茴香,没有特别地选。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有效,我们固定选用了广西产的八角茴香,鸡大腿则是由河南的一家企业固定提供。”她说,做实验时将鸡腿卤煮,然后在固定的小区域取样,再通过电子仪器来检测产生风味的物质含量变化情况。“卤煮后的鸡腿是可以吃的,但我们很少吃。”她笑着说,“现在这块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就先用了这一种香料来做研究,后面还会研究别的香料对肉类的影响。”
为研究风味可控
孙灵霞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香料对传统肉制品风味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想把这块做起来,八万字的论文就讲了八角茴香(简称八角)这一种大料对卤鸡肉风味的影响,这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走上应用,通过研究使得工业化生产的风味尽量达到传统的味道,并实现稳定。
她说,风味是比较难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入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时候就很难做到和原始品质风味保持一致,这也是目前传统肉制品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重点问题。
她表示,论文主要讲了加入八角茴香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肉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对比来了解风味在卤煮过程中有什么影响,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让风味达到可控,对于后面的风味的调控和控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
这也叫知识?开卤肉店的都知道! ——落日余晖
中国的博士就只会浪费时间研究卤鸡腿吗?真心让人无语以对。 ——咔扑猫
用八万字去完成厨房大妈掂两下勺就能完成的事情,可见所谓的学术里口水话占有多么大的比重。 ——华氏32度
花了多少钱培养的人才,居然研究这个?我对现在的所谓博士的含金量表示深深的怀疑。——天山雪狼
没有你的八万字,老百姓也知道怎么吃卤鸡。能不能整点有意义的?高科技的?!八万字!!!!!陕师大地下超市卖卤肉的老奶奶不用八万字照样生意很好! ——往事如烟
人家搞的是真科学,别以为只有飞机导弹才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太缺这类人员啦。 ——walking_xz16
难得出现一个做扎实基础研究的,等你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做出来,并且做出适合市场的产品,那时这些鼠目寸光的人才会看到你所做的事的重要性。 ——继续演绎
知道洋快餐为啥口味一致,可以工厂化生产门店零售吗?因为他们研究了量化,就是生产中有计量手段。这博士研究的就是量化,可以对食品生产进行标准化,有利于控制质量、口味、定价,正是民生需要。
——龙背包客
很正常啊,我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上周还做了花生芝麻的产香机制的实验。 ——小航蛋子
就因为很多人觉得这种事简单,所以中国出不了麦当劳肯德基,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是统一流程和配方。——达里尔
普通型吃货尝口味,学术型吃货写论文。 ——狐不归
一日,我让媳妇帮我炖鸡,特意交代记得放八角这样吃起来香,回来媳妇端来一起吃,我在锅里寻找半天!这一幕我惊呆了,锅底竟然发现8个一毛硬币。 ——醉红尘
□相关链接
3.8万字论文研究“呵呵”
去年,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3.8万字硕士学位论文,突然在网上走红了,这个“课题”让很多网友大呼“神奇”。据了解,这篇论文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2届硕士毕业生汪奎所写。论文选取“呵呵”这一网络对话中“用烂了”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在网络交际中的具体语义变化和功能用法,并揭示它相对汉语传统拟声词“呵呵”变异的原因。
网上对这篇论文褒贬不一,嬉笑怒骂皆有。
“研究这样一个词汇,算是白交了三年研究生学费。”有微博网友如此评价。
也有论者认为,一个极其普通的语气词汇——“呵呵”,却构筑了一篇3.8万字的社会语言学论文,这没有一点真才实学和科研功底还真是做不到。这篇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深刻、见解独到,竟找不到一丝调侃和搞笑的成分,读起来相当吃力,完全与第一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