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1版:教育/新学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教师成“配角”学生唱“主角”
学会正确地表扬
校园里的稻草秀,萌呆了!
第六届省中小学读书经验交流会举行
福州十九中迎65周年校庆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成“配角”学生唱“主角”
福州教院四附小展示颠覆传统课堂的“共同体学习”模式:课桌摆成U字形;每个问题,学生两两轻声讨论后再回答……
四附小陈秀娟老师的课外阅读课上,老师与孩子们﹃零距离﹄互动
 

N海都记者 李薇 实习生 高洋洋/文 海都记者 李薇/图

海都讯 教室里,课桌摆成U字形;课堂讨论的时候,同桌两两轻声讨论,再共同回答问题;教师在U字形的空间里走动、上课,能够更方便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这样的“共同体学习”模式,正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推行。上周四至周五,四附小举行教学年会,全省约1000名教师参与观摩、听课,感受到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共同体学习”模式的柔性魅力。四附小也是我省第一所推行“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课程U形排列 同桌轻声讨论

“‘太美味了!’‘真好吃!’这样描写自家的招牌,真的好吗?同桌交流一分钟,至少给出两个理由。”在四附小郭枫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作文课《舌尖上的记忆》上,老师一抛出问题,同学立刻两两轻声讨论起来。而郭老师则走到他们中间倾听。

在这堂课上,只要老师提出问题,往往先要求同桌两两讨论,再共同回答。同桌之间甚至还共同讨论如何修改自己的小练笔。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共同体学习”。在当天的课改开放日上,四附小的教师们和来自台湾的专家,从作文、阅读、数学等各个方面,展示了8节精彩的“共同体学习”课程。

课堂不再是优秀生的独角戏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课堂以学生协同学习、交流、实践为主。来自台湾的“学习共同体”专家、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这次受邀参与四附小课程的评估和指导。他介绍说,U形的课桌排列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互动性。而以两个人这一“群”的最小单位为“共同体”,可以实现同桌间互帮互助,借此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林文生校长对四附小推广“共同体学习”的成果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四附小用一年的时间,达到了台湾小学三年才能达到的成果。

郭枫烽老师说:“开展共同体学习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即使不爱发言的孩子,也能通过两两交流有所收获。课堂不再是优秀生的独角戏。”

由教师“教”变学生“学”

去年12月,四附小校长林莘前往台湾研修,首次接触林文生校长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感觉被颠覆了”。回来后,林莘开始着手在四附小后手推行“学习共同体”,自己率先在班上试行。

“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了‘满堂问’,别看只是一点点的改变,但要转变观念太难了!”林莘坦言,为“共同体学习”模式,老师们也经历了“炼狱”。过去的课堂上,太多“正确的废话”,而“共同体学习”的课堂中,老师只问学生未知的、一知半解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真正让孩子变成课堂的主角,由教师“教”,变成学生“学”。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