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8日回应“今年投资将超7万亿”的消息,表示这个数据应该是外媒记者的估算,事实上的总投资根本无法统计。发改委官员强调新的投资与2008年推出的4万亿有着“本质区别”。
美国彭博新闻社近日报道,中国国务院去年底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一些人迅速将之与4万亿做对比,担心新的通胀、房价高企甚至腐败等副作用。
4万亿的强刺激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对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进一步推波助澜也给社会留下深刻印象。最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但政府一直拒绝采取新的短线激进措施,就是基于对上一轮刺激负面效果的认识。必须指出,这种认识已大体是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慢,但就业增长却没有放慢,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果。中国政府不断重申,不会一味追求GDP增长,也就是说不会采取“为了增长而扩大公共投资”的路线,因为它不可持续。它与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基本经济政策不同。在中国确定2015年“稳增长”目标的同时,“调结构”等其他改革目标仍保持着自己的位置,前者不可能是不顾一切的。
然而,中国发展的现实包含了一些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的需要。为实施“一带一路”计划,中国西部从交通到供电等诸多领域的建设和设施更新就有很多事做。中国现代基础设施还远没有连成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有许多需要填补的建设空缺,包括相对发达地区仍难以计数的建设死角。
如果真有“7万亿”投资,它对中国算不上多,重要的是把那些钱筹好用好,这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以往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显然低于人们的期望,对各种批评,哪怕是很激烈的批评,政府都应当耐心听。舆论一直对财政出资、分配给国企的运作方式不满,这表达了民间资本希望更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愿望。
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电网、重点桥梁等骨干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国比较新的事物,过去积累的经验不太多,但这一趋势受到的舆论认同度较高。政府对继续推动该趋势表现出积极态度,与社会上的呼声相向而行。
投资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它一直广受议论,也一直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一轮轮投资下来,很多老毛病一犯再犯,这说明经济体制的真实进步比理论上实现它们要困难得多。但我们不能不说,社会避免重蹈问题的总决心越来越坚定,合力也越来越强大,实际办法则不断增多,我们不可能原地踏步。
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值得欢迎,我们相信这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态度,因为基础设施的不断现代化符合人们的利益。有管理上的风险,那么就在推进这些建设的途中尽量解决它们好了。而且不开展这些建设,难道我们能凭空解决问题吗?(据环球时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