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特派记者 周德庆 李焕泉
海都讯 寻访隐藏在闽山闽水之间的醉美村落,一起回味心中记得住的乡愁。年关将至,随着本报推出的“记得住乡愁——福建十大醉美村落”评选活动的升温,“乡愁”和“醉美”再次成为年底的热词。
自去年7月本报推出该项评选活动以来,不少读者来电(信)说,闽台两地同根同源,寻找福建的“醉美”村落,不仅一解八闽游子心中难舍的乡愁,也勾起了台湾同胞的乡愁。今日起,本报将特派两名记者,跟随我省“建设美丽乡村计划”培训团的成员,飞赴台湾,实地探访台湾的“醉美村落”。
福建省“建设美丽乡村计划”培训团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组织,成员多为全省各地的乡镇长及村官。
“醉美村落”评选勾起台胞乡愁
去年7月,本报推出了“记得住乡愁——福建十大醉美村落”评选活动,此次活动获数十万读者、网友点赞。
评选启动后,省旅游局局长朱华说,福建是广大台胞的主要祖籍地,有80%以上的台湾乡亲祖籍在福建,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福建与台湾有很多同名村落,福建的很多村落,不仅有福建人的乡愁,也能勾起台湾同胞的乡愁。
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海都记者在石壁寻访“醉美村落”时,不少村民说,希望移居台湾的客家后裔,能常回石壁看看,“无论漂到哪里,石壁都是我们客家人的根”。此外,永春茂霞村、永定初溪村、莆田洋尾村……记者在寻访过程中,不少村民都希望移居台湾的乡亲,“能常回家看看”。
与此同时,评选活动还引起了不少台湾同胞的回应。台湾嘉义县的林先生说,他的祖籍在福建泉州,“在网上看到茂霞村的照片,特别是用有着闽南传统古韵的红砖黑瓦建起的沿街骑楼,就像梦里又回到了家乡一样”。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桃园市的吴女士看到本报的报道后,想起了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组报道把我带回到梦中熟悉的故乡。”
台湾“醉美”经验值得借鉴
评选活动期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特组织全省部分乡镇长,赴台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省住建厅副厅长王胜熙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台湾在“垃圾不落地”、产业发展、自治组织、秩序文明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学习。团员们要全身心投入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推动福建省的美丽乡村建设。
从今天开始,本报两名特派记者将与全省20多名乡镇长分赴台湾各地,到台湾桃园、新竹、嘉义、云林等地的乡村,与台湾同胞交流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此次考察时间,预计为一周。
按照计划,海都特派记者将前往南投桃米社区,交流打造生态教育、生态旅游、回归体验一体化社区的经验;到“台湾最美的乡野艺术村”——嘉义县新港板头村,体验该村是如何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街景的;在嘉义县大林镇明华社区,记者将学习该村对古典建筑的保护经验。
此外,在台期间,特派记者还将邀请台湾相关专家,从“福建十大醉美村落”候选村落的名单中,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醉美村落”。对岸的票选结果将按一定比例换算计入总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