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少林寺采用托管和投资重建等方式不断取得“下院”。记者近期走访了国内多座成为少林寺“下院”的寺庙,梳理出少林寺“下院”模式的商业脉络。
商业开发伴随下院建设
2008年11月,少林寺与云南昆明市官渡区政府在少林寺藏经阁签约,约定少林寺将以派驻僧团的形式对昆明四所古刹进行托管,期限30年。这是少林寺首次对其他寺庙进行托管。托管后,这四所古刹对外统称“昆明少林寺”,变成少林寺的“下院”。
依靠“下院”这一特殊的寺庙发展模式,少林寺进行品牌植入,并迅速在国内外推进商业化。其中,尤以托管取得“下院”这种形式最为典型。除了托管,少林寺还采用投资重建等方式取得“下院”,北至天津,南至云南。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报道,少林寺“下院”实际已近30所。依托众多“下院”,少林寺布局了各类投资巨大、占地广阔的文化产业项目。
宗教与企业管理者合一如今,少林寺拥有众多公司,涵盖了武术、茶业、保健品、旅游、影视等业务。最重要的公司为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是少林寺融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工商资料显示,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为少林寺高僧释永福。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东、执行董事、监事均为少林寺“永”字辈高僧。这种宗教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合一的模式,便是少林寺的商业运作模式。
“开展这些与宗教文化有关的商业活动,关键看它的目的是什么,采用的形式是什么。我们这样做,过程是为了随缘方便,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在《我心中的少林》一书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