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通讯员 张知松 林起煌 文/图
海都讯“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是谁写的并不多,而知道这个写《二十四孝》的元代文人是福建人的就更少了。海都记者近日前往《二十四孝》作者郭居敬的故里三明大田县,为读者解读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出自三明大田
在《大田县志》中记载:“郭居敬(元代)大田四十五都广平人……尝集虞舜以下二十四孝行之概,序而诗之,用训意蒙……”旧版《尤溪县志》载有:元时“郭居敬,八都小村人,笃孝,好吟诗……常摭拾虞舜而下24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
大田建县于明嘉靖十四年
(1535年),建县前其相当大的一片地域隶属尤溪县。所以,《大田县志》的记载与《尤溪县志》所叙并无冲突。民国10年(1921年)商务印书馆编纂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沿袭了这种说法。赞同此种说法的还有中华书局版的《辞海》、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等。
由此可见《二十四孝》出自福建三明应无疑义。但在现有公开的资料中,关于郭居敬的大约也只有这么多。三明大田县文化馆馆长连福石告诉记者:“郭居敬一生隐居乡村,曾被举荐为官,他却辞而不做,甘做乡村教书先生。因是庶人,官方的记载有此一句,已是相当了不起了。”
《二十四孝》记载的虽只有24个小故事,但涵盖面却十分广泛,从虞始,几乎包括了元之前的所有朝代。就人物而言,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儒士学子、平民百姓;从年龄上讲,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甚至是幼童,为各式各样的人树立了孝行榜样。
郭氏后人演绎现代版“二十四孝”
在三明大田县广平村的郭氏祠堂,悬挂正中的匾额上写着“太原堂”。传说郭居敬为郭子仪后裔,福建的郭姓大多都尊郭子仪为始祖。
郭姓在广平村是第一大姓,郭晋钫是郭氏辈分第二长的老人。他说,郭家自清以来曾经历过两次大灾难:一次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藩王耿精忠曾在此有过一战,包围了郭居敬曾居住过的水城;第二次是在民国6年(1917年),一陈姓土匪带着100多人围住水城,要村民交300银元,交不出就烧城。这次大灾烧死了郭姓村民七八十人,抓走了200多人,水城毁了,族谱也被烧掉了。如今的族谱是1928年重修的,这也是族谱中没有关于郭居敬更翔实记录的原因。
在郭氏后裔中,郭立正为村民津津乐道,他的故事也成了现代版的“二十四孝”故事。
1985年,刚过50岁的郭兆时因劳累过度,卧床不起。他没有结婚,膝下没有子女,身为侄儿的郭立正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赡养之责。这一照顾,就是二十多年。这些年来,郭立正和他的爱人肖莲珠因为担心叔叔没人照顾,从来没有出过远门。
2008年,73岁的郭兆时因脑出血生命垂危,郭立正为抢救叔叔,花去了对他来说不算少的1万多元医疗费。2013年,患病多年的郭兆时在郭立正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郭居敬留下的不仅只有“孝”
在大田,孝文化也得到弘扬。据大田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在县城中心的岩城广场,建了“二十四孝柱”,石柱上刻着根据“二十四孝”故事绘制的插图和郭居敬所写的诗文。据了解,大田还将建设郭居敬纪念馆。
大田每年都举办“道德模范”评选,这些人物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除了把叔叔当父亲的郭氏后裔郭立正,还有背着瘫痪母亲跑遍福建各地寻医问药的张玉化,修建“母亲祠”的胡上尧,常年捐助低保户、困难户的廖上华,退休却依然热心水利建设的林乐明等。郭居敬留下的不仅仅是“孝”这个字,更多的是怎么做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以德服人的人。
人物名片
郭居敬,字仪(义)祖,大致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大田广平人。他整理中国流传深远的24位古人关于孝道的故事,以诗配画形式撰辑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该书成为元明清时期普及孝道的通俗读物而广为流传,一直影响至今,还受到我国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等国的重视,将其作为国民“孝”行教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