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胡婧/文 戴江海/图
海都讯 冬日清晨,站在月港的码头边,看九龙江潮汐涨落,感受浪花拍打码头垒石的孤寂声响。数百年前,码头“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繁华景象已毫无踪迹,只有一些小渔船捕鱼归来停靠。
明代,这处漳州龙海的隐蔽小港,开始渐露头角,最终发展成明清时期海上贸易始发港、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月港有7座码头,见证了一拨拨闽商与欧洲列强合作、竞争,共同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进程。
明朝合法对外港 贸易繁盛码头多
根据史料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月港开放“洋市”,准许商船从这里前往东西二洋贸易。而月港在得到政府承认前,已经通过民间走私贸易影响了海内外。
“曾经的月港,码头十分密集。据遗址考察,仅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就设有7个码头。这些码头分工明确、功能合理、流程清晰,反映出当时月港作为中心港口繁荣发达的通商情况。”龙海市社科联主席、市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智猛告诉海都记者,这些残存的码头分别是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其中饷馆码头是至今唯一一个仍在使用的码头。顺九龙江入海口由西往东分布,每个码头相距不过数百米。另有内港码头多处,皆为石砌坡式的小道头(比一般码头小,让船只短暂停靠的地方)。
关于月港码头当年的盛况,相关史料记载,“海舶鳞集,商贾咸聚”,被誉为“闽南大都会”、“小苏杭”。史学家考证,当年从华安、平和、漳平甚至江西境内,无数货物顺九龙江支流聚集月港,等待出洋,带着异国情调的商品也同样云集于此。
一码头对应一座庙 祈求平安财富
海都记者走访发现,现存的7个码头里,不少都配有庙宇。这些庙宇都不大,供奉的神仙各不相同。如路头尾码头对面的庙叫“兴仁宫”,主神供奉的是“玄天上帝”;中股码头正对面的庙叫“中古庙”,供奉的是“三平祖师”;容川码头正对面的庙叫“帝君庙”,供奉的是“关帝”……
龙海博物馆工作人员称,从掌握的信息推测,当年每个码头都对应一座庙。海商们每次出海前,都会到庙里祈求庇护;平安归来,上岸第一件事也是答谢神灵。因此,这些神大都与海上贸易时所祈求的“平安”、“发财”等主题相关。
数百年过去了,这些庙宇仍立在码头附近,静默不语,如同月港一样,说不完,猜不透……
古商行旧地名保留盛世遗风仍存
现如今,造船厂仍存,小村拥有众多姓氏,几乎各个码头都有条石子铺成的小路,连接到当年月港最热闹的贸易集市,这些都侧面反映了当年月港商业发达、人员流动频繁的繁荣景象,盛世遗风仍存。
在原来的古街上,有商行几十家,如豆饼行、米行、药材行等。月港所在的海澄镇里,还保留了一些旧地名,如铸鼎巷、鱼市、十三行等。史料记载,到了清末,鱼市一天仍可以销售鲷鱼三十担。在那个倭患频繁的年代,繁华的月港自然免不了被侵略、抢夺。村民称,在这些石路与码头连接处,原先都装有一扇防护门,可阻外敌进入,但现已被损毁。可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宴海楼依然耸立,这是当年重要的海防设施。
月港名片
月港地处漳州城东南五十里处九龙江入海口,因其形如月而得名。这里江面平缓、潮汐吞吐、外通大海、内接山涧,明朝中后期,一度成为我国海洋贸易中心港口。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商人出海贸易港口。可以说,漳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