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慢读/掌故·气象
3上一版
 
A22福州喝汤史 ,有没有三千年 ?
解一副对联说三坊七巷 扒两位老福州奖八位好译友
□下周的题
乍暖又降温 榕部分乡镇有雾
鼓山大桥下 麦蓝菜盛放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A22福州喝汤史 ,有没有三千年 ?

昙石山遗址发现的这个陶罐,距今三千年左右,烧结程度已经足够,可以用来煮汤盛汤了
 

春节,说说吃喝。

福州人爱喝汤。民间的说法,爱喝汤,表示有情有义;另一个流传的说法,原话是“在昙石山遗址的第131号墓中,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新福州人,又是一个考古从业人员,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有点问题,值得较个真——昙石山发现的那些陶釜,是可以用来煮汤盛汤的吗?

根据民族学调查资料以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肯定,人类早期有过漫长的露天烧造陶器的历史:在地面铺上柴草,放置陶坯,其上再覆盖柴枝或稻草,点燃数小时后即可烧成陶器。

露天烧陶,麻烦的事不少。比如地面要干燥,太冷太湿都不行。风雨天也没法烧。但最大的问题是,温度流失太快,而且火焰容易被风吹得到处摇摆,不容易均匀地加温。所以露天烧造的陶器烧成温度,没有超过900摄氏度的。而在昙石山遗址最下层(第一期)发现的所有陶片,都属于露天烧造而成。这样烧出来的陶器,因为烧成温度不够,所以表面呈红、黄等暖色调,陶胎都没有完全烧透,吸水率高,一看就知道没办法盛汤。

顺便说一下,目前发现的福建省内奇和洞遗址、壳丘头遗址等年代早于距今5000年前的遗址所发现的陶器,都属于露天烧造而成。

那么,当时的人们能得到什么容器用来盛汤?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只能说,不清楚。当然,就像现在的任何产品一样,有缺陷,就必然会激发生产者改善产品的动力。在古代,这种改善的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在早期制陶的工艺上。

在距今7000年前,黄河流域开始告别露天烧陶,采用升焰窑烧制陶器。之后2000多年,这一技术终于传到了昙石山。距今5000~4300年的昙石山第二期(即昙石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和北方形制一样的陶窑。但从发现的陶片来看,这几百年间,陶器烧制火候高低相差较大,硬度也各不相同。或许是接受外来技术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但无论如何,采用升焰窑烧制的陶器,烧成温度可达900~1000摄氏度了。上述昙石山第131号墓中发现的陶釜,就属于这一时期。这个烧成温度下的陶器,能不能装汤?

去年,我在我们单位库房查看当年发掘的陶器标本,用手摸上去,会粘粉,烧结程度似乎不够,当然,这也很可能是因为几千年时间太长,降低了它的强度。由于没有实验考古学的例证支撑,我只能推测,在当时,这类陶器用来煮汤与装汤,可能还有点悬。

真正要在昙石山地区彻底解决这个装汤的容器问题,那就得说到龙窑的产生了。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窑是在浦城猫耳弄山遗址,距今约3500年。龙窑使得火焰在窑内停留的时间变长,也使得热能在窑内能散失得更慢,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这基本已经是瓷器的烧成温度了。所以其产品都是硬陶,烧结程度很高,吸水率很低。虽然同样没有实验考古学的例证,我还是可以大胆地断言,这时候,用陶器装汤,一定是没有问题了。

昙石山没有发现龙窑。昙石山遗址最上层的陶片,烧结程度很高,不过,比起浦城发现的龙窑,年代略晚一点,大约距今3000年。

到这个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煮好也喝上了热腾腾的鲜汤吧。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