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全球患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亿人左右。糖尿病是一种容易引起并发症的代谢综合征,如果血糖一直居高不下,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而失明、糖尿病心脏病、肾脏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以及手脚坏疽等等,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涉及了人体的各个脏器。如何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点。
据介绍,目前临床上降血糖主要用西医西药,如服降糖药和打胰岛素等。但是作为有几千历史的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病,特别是调理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方法。本期嘉宾吕世伟主任长期从事中医调理糖尿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起来听听他的介绍。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 优势与不足并存
吕世伟医师介绍,胰岛素是人体内的降糖激素,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胰腺不能正常生产胰岛素,导致人体血糖升高,因此,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随着人工合成的胰岛素与降糖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实现。”吕世伟医师表示,现代医学的这些成果,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主干作用,其优势在于降糖效果及长期稳定方面作用显著,但由于糖尿病导致的体质变化并未改善,对并发症的防治相对薄弱,长期用药副作用相对大,经济负担也不小。而且,“一辈子打针吃药”绝不是病患的唯一选择。
因此,医学上,在强调控制血糖必要性的基础上,开始寻找改善糖尿病体质变化的其他治疗途径。而现代中医的临床印证中,发现胰岛素分泌异常不是糖尿病的原因,相反的,它是糖尿病的结果。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古来已有 强调内外兼治
中国是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黄帝内经》早已对糖尿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有关,进行了论述。中医普遍认为,先天体质、糖摄入量过多、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是糖尿病前期发生的“致病”因子潜伏体内,时间一久,会产生全身细胞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肾、心与全身微血管内皮损害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应激性病症”变化,这时重要器官仍旧缺糖缺能量,若不做中医全面健康管理,就会落入恶性循环之中,导致糖代谢失调,血糖出现问题。
“中医药提早干预糖尿病则有改善全身机能、副作用小等优点,不仅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更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吕世伟医师介绍,中医药干预方案强调从“致病”因子入手,运用内外兼治手法,采用地骨皮、桑叶、天花粉、茯苓、车前草、人参、丹参等中药煎煮,长期服用能起到调节免疫及内分泌的作用,再配合外在的台湾渗透针灸、降糖精油刮痧、调脊等特色疗法相结合,疏通经络、降糖修复的良好功效,在术前与术后的血糖值对比下,最高纪录创下1小时下降6.4mmol/L,可明显见到“降糖外治法”的卓越成效。另外,控制饮食也至关重要,以清淡为主,适当食用粗粮,多吃绿色蔬菜,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运动养生目的。
干预糖尿病并发症 中医药亦有改善作用
吕世伟医师表示,中医主张“治未病”,也就是提早干预,中医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上细分为“太阴”、“厥阴”、“少阴”三期分治。特别在诊查糖尿病的分型之前,会用“六微脉法”判断脏腑损伤与积节所在,治疗时采用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之法最具特色。
71岁的李女士患有糖尿病,还有肝硬化,长期打胰岛素但血糖仍不理想,同时还服大量治疗肝病的药。李女士常常感到口干舌燥,晚上睡眠不好,容易有疲惫感,近来她的腿部还出现了强烈的针刺感。吕医师诊断,这是糖尿病神经痛的表现,他建议在运用西医降糖稳定的前提下,采用中医药干预方案,对其足腿部的经络穴位进行针灸,疏通经络,从而缓解疼痛感;同时,中药内服舒筋通络、加强血液循环与组织修复。
吕医师还提醒,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如果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异常,如经常麻木、痒感、针刺感、蚁走感、刺痛感,或者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视力模糊下降、心慌、胸闷、气短及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症状,都很有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些特征,需要引起重视。
□专家介绍
吕世伟副主任医师
曾任台湾高堂中医门诊部专任医师,台湾中医典籍学会会员,上海世道门诊部现代养生主治医师;亲炙“伏病学派”。
特长:善于运用“六微脉法”诊断病理,准确察知脏腑积结所在,解决现代人各种内科疾病、亚健康困扰及癌肿早期干预;擅长无痛针灸,对控制糖尿病、过敏性疾病、脊椎关节损伤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坐诊时间:每周一、三、四、五、六、日9:00—18:00博医汇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116号屏东城1号楼预约电话:95060
(温馨提示:每周一上午为博医汇“糖尿病专科义诊日”,预约周一上午咨询、治疗糖尿病的患者,可免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