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春雨蒙蒙,杨柳依依,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到清明,我们倍加思念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们脑海中萦绕不去,他们平凡但不平淡的一生,依然给我们足够多的启迪。远去的亲人多会给我们留下嘱托,那是最真挚的话语,蕴含着最深邃的情感,让我们至今想起,心头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清明节快到了,让我们一起重温远去亲人的“最后的嘱托”。
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包华/图
海都讯 “每次看到妈妈生前的照片,妈妈的眼神都好像在提醒我,别忘了她最后的嘱托……”昨日,在福州市岳峰镇的一个小区里,66岁的施良栋又在准备清明扫墓的事。
施良栋说,2008年,100岁的母亲林瑞兰离世。母亲生前长期住在苍霞的棚屋区,含辛茹苦养育7个子女,曾多次去当铺典当衣物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可当邻居甚至是乞丐向她求助时,她都会想方设法帮助,有时是满满一碗米饭,有时是一点钱……
自家生活窘迫 对他人却全力相助
施良栋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商店的营业员,收入并不高,妈妈婚前做竹筷子,婚后没工作。父母育有7个子女,日子过得苦,通常桌上只有一盆素菜,有时妈妈会买些带鱼的头尾,算是改善伙食。
施良栋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端午节,当时他还是小孩子,家里没钱过节。于是,母亲拿出一件自己心爱的毛衣,让他拿到当铺去典当。当时的当铺已经公私合营了,叫“质押贷款处”,老先生可能是同情他,给他当了几元钱,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多的。拿着这些钱,母亲去买了棕叶和米,用来做粽子。
因为穷,施良栋小时候常去典当,后来典当的地方规定一户人家凭户口簿一个月只能当一件衣物,因为等米下锅,母亲常要向邻居借户口簿。可即便如此,母亲对那些比自己更苦的人,总是很舍得。有时候,家里来了讨饭的乞丐,她总会在乞丐的碗里装上满满一碗饭、一些菜,宁可自己少吃一点。棚屋区的老邻居,谁家没钱看病,或者有急用钱的地方,母亲都会尽力帮忙。
邻里真诚感恩 老人盼子女行善
因为平时乐善好施,爱帮助别人,母亲在邻居们心里特别亲切。1983年,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好多邻居都来给她祝寿,当时吃不起饭店,饭桌就摆在巷子里,头顶横向遮一大块布,炒几个菜就算是生日宴了。可邻居们那一份亲热劲儿,那一份对老人的真诚祝福,真是发自肺腑,没有半点虚假。
施良栋说,母亲一直活到了100岁,是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她的子女包括孙辈的人都很孝顺她,老人常说这是自己的福气。邻居们都说,这是老人大半辈子喜欢做好事“修”来的,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一定有好报。
2008年,老人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坚持用颤抖的手给子女们剪了福州传统剪纸——长脚寿,希望子女们都平安健康。精神好的时候,她就会告诉子女,自己之所以长寿,还得到了子孙满堂的晚年幸福,这是对做好事的回报。自己的一生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让子女们一定要多做好事。
母亲担心自己死后一家人就散了,她希望子女们能够在今后的风风雨雨中抱成一团,彼此帮扶,抱团取暖。
施良栋说,母亲已经走了7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时,还会一起回忆母亲帮助别人的善行,拿出母亲的剪纸看了又看。母亲的嘱托,他们更是谨记心中,见诸行动。
□征集令
今起,海都报“清明节”特别策划与读者见面了,此次策划的主题是“最后的嘱托”。嘱托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长长一番话,可以是短短几个字,可以是洋洋洒洒一封信,也可以是一个缓慢颤抖的手势,一个内涵丰富的眼神。远去亲人的“最后的嘱托”总是最让人难忘,您如果愿意与我们分享您的故事,请拨打海都热线95060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