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文 黄孔瑜/图
海都讯 过去的63年,离休老军人张福伟努力地做着两件事:前21年,他努力寻找18位战友的遗骸;最近28年,他带着“承志班”的学生,每年清明节,前去悼念战友。
昨天下午2时许,张福伟又一次来到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和省军区福州第九干休所干部官兵、福建工业学校“承志班”的40名同学、福建腾华集团的员工,面对纪念碑深深鞠躬,向长眠在这里的18位烈士,表达无尽的怀念和哀思。88岁的张福伟,向记者讲述了寻找战友们遗骸的故事以及“承志班”15届的传承。
开赴厦门前线途中 渡闽江时遭敌机轰炸
张福伟是安徽人,1941年,只有13岁的他参军入伍,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过卫生员,后担任过医院院长、卫生处处长等职,负过两次伤,立过6次功。
他回忆说,1949年12月,解放军一〇一师的干部战士奉命开赴厦门前线。12月18日,一〇一师的三〇三团作为先头部队,一百多人乘闽江客轮南渡,所乘的是闽江上马力最大、航速最快、装载最多的客轮“青岛号”。张福伟就在客轮上,他记得,当时是下午,客轮到达福州洪山桥旧桥北面的江面时,突然遭受两架敌机轰炸、扫射,客轮爆炸,有一位战友的腿被炸断……客轮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客轮上的船员纷纷跳入江中,客轮在爆炸后失去了控制,在江面上顺水漂流,最后停在了相距很远的闽江岸边。在事故的清查中,发现伤亡人数有53人,其中18人壮烈牺牲,牺牲者中有:团政治处主任樊青山,他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牺牲时年仅34岁;团政委陈可春的妻子徐飞,她当时很年轻,怀孕3个月。
因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部队继续南下,只留下了一名同志负责收葬18位战友的遗骸,伤员送当地驻军医院治疗。在继续南下的队伍里,有一个人永远没有忘记这次轰炸,没有忘记这18位战友,他就是时任三〇三团卫生队队长的张福伟。后来,张福伟无法联系到负责敌机轰炸善后的同志,18位战友的遗骸埋葬在哪里,成了一个谜。
一次“奇遇”,让他找到烈士遗骸
张福伟说,1952年,他调往驻扎在福州的福建军区第十兵团卫生部工作。在此后21年里,张福伟一直在福州寻找18位战士遗骸埋葬的地点,可就是找不到。对此,他在心底始终无法释怀,那些鲜活的生命就在他身边消逝,他幸运地走到了今天,但牺牲的同志太多太多,他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18位战友。
1973年,张福伟在五四路一家澡堂巧遇澡堂老职工吴枝花(吴枝花是一位抗战老兵,曾经参加过万家岭战役,本报今年3月25日报道过他的故事),闲谈中,张福伟得知他是福州洪山桥旧桥附近的人。当问起1949年12月18日在洪山桥江面上发生的敌机轰炸客轮事件时,吴枝花激动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他说:“我当时是村里的会计,是我组织村民帮助你们抢救伤员,抢救落水战士的,牺牲的18位同志也是我们帮助埋葬的,其中还有一位女同志,就埋在我家屋后的山坡上。”他带张福伟找到了烈士墓地,这里杂草丛生,没有墓形,更没有墓碑。
经过张福伟积极奔走,1986年,18位战友被批准为革命烈士;1987年,18位烈士的遗骸经过火化,被安放在文林山烈士陵园。从此,每年清明节,张福伟都要来悼念这些烈士。此外还有一个日子——烈士牺牲日(12月18日),张福伟也一定要前来悼念烈士。
“承志班”把烈士遗志一届传一届
在纪念碑前,“承志班”的同学们纷纷献花。说起福建工业学校的“承志班”,还要从头说起。1999年清明节,老首长张福伟去祭扫烈士墓时,遇到福建省信息工程学校的师生,于是,由老首长张福伟发起,在该校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了“承志班”,含意继承烈士遗志、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不久后,该校合并到福建工业学校。在此后的这些年里,每一个进入“承志班”的学生都要经过层层挑选,“承志班”的学生就是品学兼优的代名词。“承志班”成了省军区福州第九干休所与福建工业学校共同打造的革命教育基地,同学们以进入这个班为荣。
“承志班”的同学们告诉记者,每年的烈士牺牲纪念日和清明节,“承志班”的同学们都会与老首长张福伟一起,到文林山为烈士扫墓。每当一届“承志班”学生毕业,就又有一届接上来,现在已经第十五届。
福建腾华集团的蔡平华董事长是第一届“承志班”的班长,这一次,他专程带着自己企业的员工前来参加祭扫。他在发言中希望学弟学妹们继承先烈遗志,走出校门后,积极为全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