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书香/思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关于“闽”字的故事
福州话中的“觥”和“觯”
“兜”来的地名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街巷前生往事
“兜”来的地名

 

林焱(福州)

福州方言太厉害了,一头连着先秦古汉语,一头连着很多外来词。有时翻翻书,会看到把自己吓晕的事——比如福州方言称母亲叫“依奶”——“奶”的发音跟“礼”的方言发音相同。这种称呼与发音,源于侗族的语言!权威的《汉语外来语词典》第254页明明白白地这样写着。通行的汉语中,肯定没有把母亲叫成“奶”的。福州方言的这个“奶”是怎么从侗语中转过来的?怕是一桩很难查考的语言公案。

在福州地名中,也有很多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无头公案”,比如有“兜”字的地名:华林路与五四路的交叉处“树兜”。这两个字,有点学问。大家都知道,“树兜”的“树”原本是写成“木”字旁加个“臭”。屏山一带原先有个地名“大树下”,也是这个“木臭”。这个字在很多福州的史书、志书里都明明白白记载着。这还真是一个福州人独自发明的字,老的《康熙字典》、新的《汉语大字典》都没有这个字。早些年,路牌、公交站牌上还是那个“木臭”,现在彻底改过来了。“树兜”这个地名用了很久了,至少清朝的志书里有记载。福州方言很多用到兜字,就是周围的意思,如南门兜、北门兜等等。但查查字典,最权威的八卷本200万字的《汉语大字典》,兜字没有“周围”、“周边”或“附近”的用法。福州方言真“自以为是”。

宋朝的地方志上,福州地名只有一处出现“兜”:汤岭兜。明时多了一两处:潘兜陂、兜尾。到了清,地方志上一下子冒出好多“兜”:上杭的塔仔兜、潘墩附近的山兜,一直到抵临峡北过江的峡兜。南门附近也有南门兜的名称了,当然北门兜、西门兜也有了,“树(木臭)兜”的地名也正式上志书了。更多的“兜”一哄而上:桂兜、崎兜、岭兜、尖兜、塞兜、山兜、坊兜、出简兜、千山兜、塔兜、际兜、桥兜、樵兜、塞兜、竹兜……多亏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才能统计出这个地名大变化的现象。

“兜”这个字,在印度梵语中用得挺多,兜率天、兜率宫、兜罗绵、兜末香、兜玄国……福州的这个“兜”会不会是从梵语中借用来的?这种假设似乎没有什么依据。但福州的“兜”既不是汉语的字义,又一下子大量冒出来,这真是个疑难的悬案,真得期待专家来解开谜团。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