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书香/思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关于“闽”字的故事
福州话中的“觥”和“觯”
“兜”来的地名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古语中的乡愁
福州话中的“觥”和“觯”

冰儿萧萧/绘
 

半山鸿毅(福州)

福州话:趁今旦好天,棉被赶紧抔出来,挂竹笐曝一昼。

普通话:趁今天天晴,赶紧把棉被抱出来,挂在晾衣竹竿上晒一上午。

周一,我们恰巧撞上了谷雨。这不太好燋的棉被,少不得再抔出来曝一回。

或许是多雨潮湿的缘故,福州人习惯上把晴天叫做“好天”,而将下雨天叫做“毐天”。毐,福州音ngài,普通话ǎi,坏。品行不端、有恶行的人,福州人称“毐人”。《说文解字》说:“毐,人无行也。读若娭,遏在切”。

抔,福州音bu,读如腹,普通话póu,意思是用手捧起东西,也指抱住。抔也作量词使用,如“一抔牛粪”。

在这里,我们对其物事丝毫都不陌生,而对其字眼却很不熟悉的,一定是“竹笐”。一根长竹竿,当它专用于晾曝衣裳时,就叫“笐”,福州音oung,普通话hàng,笐的或体字作“”下一个“杭”。

“笐”之所以让大多数人觉得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情愿或并不情愿地,一直被鼓励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替代我们日常事物中原本就有的、表达得更为准确的语词。其结果,是使我们的语言变得越来越乏味,语词之“能指”越来越不能抵达其“所指”,甚至今天我们许多人连识字量都变得那样可怜巴巴。

而像“笐”这样特定的字眼,还注定将成为人们只有在民俗博物馆里才偶尔得以一见的汉字。这正如我们只能在古代典籍里,或是历史博物馆的某件出土酒器下面,才能偶尔见到“觥”(gōng)、“觯”(zhì,古代酒器)之类的文字一样。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过去的日常器物,将无可挽回地退出当下,进入历史。伴随着器物退场的,则是这个文字的谢幕。所有的“乡愁”,无不裹着一颗“怀旧”的内核,这个充满诗意的“内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成为我们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背景。她不“在场”,却也从来不会真的离开我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