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章微/文 肖春道/图
海都讯“看着手术室里这个疲惫的背影,我平静的心里忽然有一丝隐隐的疼。毕竟已经60岁了,兄弟!保重!”福建医科大学教授江一平看完《海都记者随医记》之《医院铅衣人:在射线中救死扶伤》后,激动写下读后感《兄弟保重》。
近期,海都记者跟着我省各大医院各大科室的医生出诊、手术,采写的《海都记者随医记》在医生患者之间热传。医生患者皆称,这组正能量报道润滑了医患关系,让医生暖心,让患者理解。
单篇报道微信阅读量超10万
近期,海都报多路记者蹲点医院,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真实记录了医生的一天。《7小时看80个病人,喝水都没空》、《马不停蹄急诊夜》、《医院铅衣人:在射线中救死扶伤》、《刀锋上的关节“修复师”》分别记录了儿科、急诊科、介入科、骨科医生的工作。
网友“金龟子”读后评论:“我尊敬医生的社会形象,欣赏他们忘我的劳动精神。”读者毛先生更是致电本报热线95060称,社会再也承受不起紧张的医患关系,而这组正能量报道润滑了医患关系,让患者更加了解医生的工作。
腾讯、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均转发了这组报道,微信阅读也人气超旺。其中,根据《医院铅衣人:在射线中救死扶伤》推出的《在福州,他们天天穿着30斤的铅衣,在辐射中和死神谈判……》微信链接,转发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
“不怕身累,怕心累!”省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吴小华说,报道见报当天,就有患者当面对她说:“医生,辛苦了!”让她倍感幸福。
医大教授写信点赞
“请允许我代表一名读者、一名市民,也代表医生,感谢海都报做的这组报道。”昨日,江一平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江一平教授今年已经60岁了。他早年当过赤脚医生,后来考上福建医科大学,做了两年医生,最后投身教学,如今是福建医科大学生殖与生育生物学教授。而他的同学分布在我省各大医院,基本上都是专家。海都报4月23日报道的《医院铅衣人:在射线中救死扶伤》的主人公陈良生(老陈),便是江一平的同学。
江一平激动地读完报道,又激动地写下了读后感《兄弟保重》。他说:“感谢你们客观写实地报道了医生的工作,让社会增加一丝对医生和医学的了解,这其实对病人及其家属比对医生和医学更加重要。”(《兄弟保重》详见右文)
接下来,海都报还将继续推出《海都记者随医记》。若您有难忘的好医生,有印象深刻的就诊故事,可拨打本报热线95060告诉我们。
福建医科大学教授江一平来信:
今天(4月23日),《海峡都市报》记者又报道了我另一位陈姓同学——陈良生主任医师的故事。
这篇《在福州,他们天天穿着30斤的铅衣,在辐射中和死神谈判……》的报道很写实。记者深入到放射介入手术室中现场见证手术过程,白描了医生的12小时工作。文中老陈的口气也不打折扣,老同学的性格和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是那样鲜活。尤其是那句“把病人搞死时最难忘”,就好像耿直义气而又诙谐的良生——那个35年前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下棋一起打闹的兄弟就站在我的眼前。
既然走上了从医这条路,大家都知道前程有什么。比起几乎所有的外行人,你要遇到更多的细菌和病毒,面临更频繁的传染和伤害,肩负更重的辛苦和压力,担当更高的期望和责任,承受更强的奢望和误解……
不论自觉还是自然,我们大多已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我只想对身体力行做报道的这些“战地”记者道一声感谢。
虽然我早已转行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不再做医生,但我依然由衷地心生感激。感谢你们客观写实地报道了医生的工作,让社会增加一丝对医生和医学的了解,这其实对病人及其家属比对医生和医学更加重要。
至于良生,有这篇报道没这篇报道,他还会是那样耿直那样担当那样义气那样诙谐。只不过,看着手术室里这个疲惫的背影,我平静的心里忽然有一丝隐隐的疼。
毕竟已经60岁了,兄弟!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