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题目,就是那位生了三十几个孩子的书办的故事,大家投稿超过两万字啦。可惜版面只剩这么点——为了多发几位童鞋的资料,咱们就留到下周吧。这期给大伙儿看看稻田童鞋对1月29日A62“求翻译”中“麻山”的追踪。其实,“求翻译”的题目中,有很多是值得再追踪的。
□当期题目
陈履吉课麻山中,夜有宵人垂竹过墙。获之,问其所欲,曰:“闻山主多秫,故来。”履吉心计曰:“山林盗所图,唯得酒耳。”乃满其囊畀之。又恐为虎豹所邀,留酌达旦,乃去。
受各位译友启发,关于“麻山”究竟是何山,我花了些时间再寻找,发现阮道明写的《南湖太极观揽胜》一文中有相关说法:麻山,原叫“马山”,位于连江县南大门江南乡魁岐村西面,属连江县著名风景区覆釜山一脉,海拔约百米。连江南湖太极道观,即建于麻山鲤岩之上。麻山一年四季风光迷人,当地民谣“山青青,林静静,奇岩流泉觅知音”和顺口溜“三月枇杷挂满山,六月橄榄漫坡香,中秋山柿悬枝头,腊月福桔红丹丹”,说的都是麻山。
那为什么“马山”后来又称为“麻山”呢?这要从“温麻船屯”和“温麻县”说起。
据专家考证,温麻船屯是三国时期东吴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建衡元年(公元269年),东吴政权在建安郡侯官县(今福州市)设立“典船校尉”一职,掌督造海船,建立温麻船屯,利用谪徒(罪人)和征集当地工匠、劳工造船。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统治者在温麻船屯首次建起了地方政权——温麻县,属晋安郡。可以看出,温麻县是在温麻船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权。明·弘治《八闽通志》载:“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说明温麻县是因温麻船屯而命名的。因连江当地多种植麻类作物,用以制造船绳,加之连江又建制称“温麻”,故“马山”又俗称为“麻山”。
说“温麻船屯”和“温麻县”在连江,可能宁德霞浦的童鞋会有意见,因为关于它们的具体所在地,有争议。关于温麻县址所在地,目前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霞浦县葛洪山脚下的古县村一带;另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的连江县境内;第三种观点是晋太康三年首次置温麻县于今霞浦境内,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关于麻山,我只找到了上面这一点资料。陈履吉究竟是不是在连江的麻山授课,关于这一点,还有待考证。另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留意到与陈履吉(1549—1609)同处晚明时期的古音韵学家陈弟(1541—1617)。陈弟是连江县人,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陈弟还是名不折不扣的旅行家,后人称之为“南方徐霞客”。他与陈履吉一样,也纵情山水,曾“游闽地的石竹山、黄檗山、九鲤湖、清源山等”,亦曾“出游嵩山、华山、终南山、武当山、恒山、洞庭湖、岳麓山、衡山和青芝山”。这里提到了陈弟游闽山,其中“青芝山”就位于连江县,属覆釜山南支。——前面提到麻山属覆釜山一脉,既然青芝山与麻山同属覆釜山,况且两陈生活的时代大体相同,且都好山水,那么问题来了,陈弟在游览这些闽山特别是青芝山时,是否曾与陈履吉有过交集?如果有,或许也可以拿来作为题中“麻山”在连江的佐证。
综上,陈履吉是否在连江活动过,以及陈履吉与连江的陈弟之间是否存在交集,这是我现在的两大困惑。还望众译友接力。
N稻田(福州·南江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