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燕燕/文 黄孔瑜/图
海都讯 莆田石厝的濒危现状,经海都报连续报道后(海都报4月初以来连续报道),引发各界关注。其中就包括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胜熙,他提出,保护石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当地政府应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他还建议,可学习欧洲石屋保护经验。
王胜熙收藏了本报关注莆田石厝的系列报道。他说,莆田石厝是遗落民间的艺术品,海都报率先关注,并提议保护开发,体现了海都报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他还向海都记者展示了一本照片集,其中有87张异国风光照,包括法国、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各国现存的石屋照片,这些石屋历经数百年,风貌仍不变,吸引着各国游客。
王胜熙说,“莆田石厝,堪称艺术品!一点都不比欧洲石屋逊色,值得好好保护。”他曾多次到访莆田,发现界外石厝红瓦青石、燕尾脊,独具地方特色,很漂亮。他指着海都报刊登的陈氏“七间厢”(详见本报4月30日A11版报道)赞叹说,“这样华美的民居,色彩艳丽,当莆田的荔枝成熟时,红红点点,衬托着石厝、蓝天、麦田,别有一番韵味,好像一幅对比度极高的水彩画。”
王胜熙还说,这些石厝,是福建众多石头村落的一部分,也是福建沿海建筑的一大特色。沿海多岩石,又四面临海,风大浪大,一般建筑材料不耐“折腾”,先人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留下了石厝,是很好的建筑遗产,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更承载了海岛儿女浓浓的乡愁。
在他看来,莆田石厝历史不长,不代表没价值,能不拆就不拆,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特色的石厝,更应该保留,特别是连片的村落,应加以保护、传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