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周维崇 吴琼芬/口述 李熙慧/整理
“我正在晒太阳,不要捏我”,每当有游客看到这句摆在竹篦上的话,都忍俊不禁。正晒太阳的,是一根根像凿子似的二崁(kàn)传香。现在,只要来到澎湖二崁渔村内的汉药博物馆前院里,就能看到一盘盘排列整齐的“传香”,舒服地享受着澎湖艳丽的阳光。
这一幕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景象。传香是原料制成的香,走近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味道。手工捏成的大目船、舢板船作为传香底座,和香包装好出售给前来的游客,成为当地最热门的文化创意商品之一。
这就是当地土产变身文创产品的一个范例。其实,在传香成为商品之前,它只是当地人驱蚊子的自备品。
这些传香的由来,当地居民都可以娓娓道来。清朝晚期,二崁村民到台南中药行打工当学徒,发迹后返乡招徕村人赴台经营中药生意,经商范围远及辽东半岛,现在二崁旅居台湾的族人中,超过五成都是从事中药事业。
中药材商在村里留下不少大宅院,经过整修后开放供游客参观。二崁聚落保存协会陈荣一理事长在考虑创造一个村民共享的产业时,就想到二崁人在中药上的技术,加上澎湖本地常见的药用植物,制作出独特的文创产品。
使用二崁传香的时候必须把门窗打开,待传香将蚊虫熏出屋外后再将纱窗关上。传香不会杀死蚊虫,没有化学香料,对人畜当然也无害,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对于环保与健康要求的产品。利用澎湖少雨多日照的气候特性以日晒取代机械加工干燥,生产既节能又低碳的绿色商品。
制作文创产品的时候,是交给外面的公司还是交给村民呢?咨询村民意见后,决定在本村自己制作,才有原创的乡土味。随后组织村民投入生产,农闲时大家参与制作传香。
入股方式遵循二崁宗族过去股份的方式,在外的二崁人也可参与投资。因二崁传香以天然材料制成,对人体无害,逐渐成为游客喜爱的地方“文化商品”。
传香,已经成为二崁古村落传统与现代结合,凝聚社区向心力,改善村民生活的典范。
(周维崇 吴琼芬台湾建筑文化学者、台湾大学城乡基金会资深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