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直角围挡遮视线 出门步步惊心
福州三环乌贼车出没 车牌号为闽A285C2
郑和下西洋拓“海丝之路”
昭忠祠:马江的“碧血千秋”
讨钱打赢官司违法讨债又被告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和下西洋拓“海丝之路”
有趣的是,一些福州话就源自郑和下西洋
 

N海都记者 王林成

海都讯 600多年前开始的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奇迹,助力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而福州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基地,史料记载,郑和舟师屡驻于斯,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在福州,至今还留有不少郑和下西洋的痕迹,其中就包括一些源自西洋的福州话。

“洋当池勿里去”有渊源的福州话

郑和下西洋把长乐作为航海基地,也为福州留下不少文化遗产。其中有意思的是,有些地道的福州话,就源自郑和下西洋。

据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介绍,福州话中的“洋当池”是差不多的意思,并有瞧不起、不值得的含义。

“勿里去”也有类似的意思。老福州人喜欢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说“洋当池勿里去”,表达“差不多,小事一桩,不值得计较”的意思。

原来,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州水手豪情满怀、不畏风浪,视大洋为池塘,总结为“洋当池”。“勿里”则是印尼邻近雅加达的一座沿海城市,郑和的船队曾多次停泊于此。“洋当池勿里去”,就是“把大洋当池塘,抬抬脚就到勿里了”,本意是不将航海当回事,后来延伸为“小事一桩,不值得计较”。

2万多人七下西洋助海丝达鼎盛时期

天妃灵应之记碑是一座宝贵的文物,如今陈列在长乐市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它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立下的石碑,具体记载了历次下西洋的目的、经过、成果等。长乐郑和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说,这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为珍贵的文物。

根据考证,郑和率领200多条船、2万多人七下西洋,历经28年,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上述负责人说:“郑和七下西洋,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贸易之盛,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记者了解到,郑和七下西洋的效果在农业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年一个叫“晚占”的晚稻品种,原来是福州的品种,经海丝之路到越南,经改良后又返回中国。原产海丝沿线国家的“番薯”,也经历了神奇的海丝之旅,被长乐华侨从菲律宾沿着郑和开辟的航线带回福州。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