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7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信“公司化”
任性拒贷的银行 显得太“幼稚”
不能让“山寨喜糖”利用监管漏洞
□微观点
解决“被拐女教师”的问题 没那么简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任性拒贷的银行 显得太“幼稚”

 

N然玉

背景:来自福建的黄先生爆料称,自己已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仍是福建的,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拒绝房贷申请。记者随后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成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原因可能是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骗取巨额贷款,形成大量坏账,让银行损失惨重。(据7月30日澎湃新闻)

特定籍贯的客户群体,遭遇银行业的集体“封杀”。此类极端事件本就少见,发生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上海,更是让人惊诧。这种多少有些地域歧视的色彩,一经曝出便难逃被口诛笔伐一番……

众所周知的是,银行业的核心道德乃在于“契约正义”与“形式平等”。一家健康的银行,首先应做到规则约定的充分告知,然后则是对规则的无差别遵守。如果银行动辄追加临时性、无厘头的“额外政策”,就不足以维系赖以维生的信用。

可谓贻害甚大!

“上海多家银行拒给福建人房贷”,这一无比狭隘的做法,已然超越了正常的“资质审核”范畴,显得幼稚不堪。现实中,为了避免信贷风险,各家银行业已有了成熟的审核流程。通过与征信系统的充分对接,通过对资信情况、财务状况、失信记录等信息的考量,银行从业者已能实现对借贷个体的精准评估,故而多数时候能有效规避骗贷、违约等情况。而几年前,福建钢贸商人之所以让银行损失惨重,恰在于后者背离了固有的业务操作规范,以过度宽松的标准,进行了太多不负责任的放贷。当风险不断累加,最后终于集中爆发。

究其根源,还在于银行业自身把守不严。痛定思痛,理应及时查漏补缺,转让普通福建人为这段宿怨买单简直毫无道理!从之前的肆意放贷,到如今的任性封杀,当地银行业的错误实则一以贯之,那就是缺乏对刚性规则的真正尊重,总是根据一己好恶、一时之需,来变通着执行规则。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