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7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信“公司化”
任性拒贷的银行 显得太“幼稚”
不能让“山寨喜糖”利用监管漏洞
□微观点
解决“被拐女教师”的问题 没那么简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能让“山寨喜糖”利用监管漏洞

 

N杨朝清

背景:福州市的黄女士在她给儿子结婚购买的喜糖中,吃出小虫子和蜘蛛网。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喜糖商铺,发现喜糖市场中有不少甜蜜的“陷阱”,山寨喜糖充斥婚庆市场,“二次包装糖”普遍存在。(据7月30日《海峡都市报》)

山寨货横行喜糖市场,不仅让消费者承受了物质上的利益损伤,还承受了精神上的伤害。喜糖的品质不仅彰显着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也透视出主人的消费品位和偏好,更折射出婚宴主办方对宾客的重视程度。原本皆大欢喜的喜庆场面,却被山寨喜糖“搅局”,喜事变糗事,自然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不论是外包装与原品牌高度相似的李鬼喜糖,还是当月产的巧克力沦为“虫子窝”,抑或对喜糖进行“二次包装”,山寨喜糖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都能从山寨喜糖中分一杯羹,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合谋,共同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山寨喜糖不是一个环节的沦陷,而是一系列防线集体失守的产物。

山寨喜糖既充分地利用了市场监管的漏洞,也精准地把握了喜糖消费的社会心理。喜糖带有甜蜜、幸福的寓意,亲朋好友即使收到问题喜糖,通常也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处于消费者维权和市场监管边缘地带的山寨喜糖,由于违规成本低,颇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唯有“亡羊补牢”,让失范行为得到及时、有力的规训和惩罚,让已有的制度发挥应有的效力,山寨喜糖才会越来越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