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城事/重点
3上一版
 
首堂新闻课 小记者争夺“星星”
莆高跷亮相青运会 引学习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高跷亮相青运会 引学习热
登瀛高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亮相后,不少人慕名前往学习

N海都记者 林养东

海都讯 首届全国青运会莆田赛区已圆满结束,但场内外的表现依旧让人津津乐道,其中包括在开幕式上演出的莆田两“非遗”项目九鲤灯舞和登瀛高跷。九鲤灯舞发源在黄石镇沟边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见海都报10月20日P08版报道)。而登瀛高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同时揉进了莆仙戏、民间武术、杂技等元素,此次亮相青运会开幕式表演后,不少市民慕名前往学习。

据介绍,登瀛高跷队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艺队,由登瀛村农民组成,有年过六旬的老人,也有7岁的小孩。近几年,登瀛高跷文艺队不断突破表演难度,自编自导自演贴近农民的新节目,已编排了《妈祖出巡》《观音送子》《西游记》片段,以及《八仙过海》《龙王嫁女》等多个精彩节目。

在开幕式上,登瀛高跷共有32人参演,其中不少年过六旬的演员,表演了具有莆田特色的节目《妈祖回娘家》。“高跷最高达到2.3米,但队员们个个如履平地。”领队林文读介绍,高跷表演以高超、惊险、幽默等独辟蹊径,形成一套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同时还揉进了莆仙戏、民间武术等元素,时而朴实奔放,时而诙谐逗乐,受到大家喜爱。

林文读告诉记者,登瀛高跷能一直传承,除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外,还得益于当地一直办培训班,青少年都能很好地传承。“目前村里的培训班有30名小孩,都是年龄不到10岁的当地人。”林文读说,队员主要年龄在40~50岁,大部分队员从事这行已有数十年,培训主要是以老带新,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过,登瀛高跷表演,要靠体力和平衡力,学员只有吃苦,才能学习高难度的动作。踩高跷最考验人的就是胆量。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