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10月25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15版中国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新闻发布会”。更新版《乙肝指南》根据15年的中国乙肝抗病毒治疗临床经验,明确推荐强效低耐药药物作为一线用药,《丙肝指南》推荐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在国内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
专家们表示,“双指南”的更新,有助于加速这些药物在被批准后在临床上的应用,让中国患者尽早获益于新疗法,从而提升治疗疗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
据介绍,虽然自第一部《乙肝指南》在2005年发布以来,乙肝抗病毒治疗在过去十多年获得了临床普及,乙肝抗病毒治疗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侯金林教授介绍,虽然各国乙肝指南明确强效低耐药药物应作为首选的乙肝治疗药物,但在我国,仍有六七成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及替比夫定等高耐药药物,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这些药物往往容易发生耐药,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高达七成以上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强效低耐药的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
据悉,此次更新版指南明确指出强效低耐药的代表药物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为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首选口服用药,而不推荐高耐药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