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余少林 通讯员 欧有志 文/图
海都讯 在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村外,闽江江心有座距入海口15公里的大屿岛,当地俗称“麻风病岛”。上世纪50年代,对麻风病尚无有效的医疗手段,只好在深山或孤岛建立麻风病院以进行防治,大屿岛就是其中之一,曾隔离治疗过上百名麻风病人。
如今,麻风病在长乐早已难觅踪影,但仍有一人留守孤岛。53岁的陈宝福因病登岛,在岛37年,本早已病愈可以离去,但即便他渴望着回到“岛外世界”、渴望着回家,可惧于外界对麻风病史者的歧视,他仍继续着“自我隔离”,且打算将其维持至终老……
岛似“小桃源”但只有孤独陪他
从航城街道琴江村的渡头出发,雇一艘柴油机发动的小木船,15分钟就能抵达大屿岛。岛上常住居民如今就剩陈宝福了,他今年53岁,原籍在长乐潭头镇泽里村,16岁时因病登岛,他说,当时岛上还“挺热闹”,接纳他的麻风病院有30多名病人,是一栋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在上岛前,他还听说,岛上的麻风病院1953年开院后,最多时一度住有上百名病号,全靠一台收音机了解外界。如今,靠着他人捐助,岛上有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瓶,陈宝福白天把电省下,晚上用来看电视,岛上生活因此丰富了不少。
少年时上岛后,陈宝福学会了开山凿石,但其间他砸破手指,受麻风病影响,伤口逐渐溃烂,如今除了两个大拇指,其他手指悉数变形,双手并拢时像两个黑肉团。
但靠着这双手,陈宝福在岛上一座山包上开垦起荒地。年纪大后,他用多年积蓄买下一头母牛,靠着它和新生下的一头小牛,10多亩菜园终于建了起来,种上西瓜、红薯和玉米。蔬果吃不完能卖,岛上还养了10多只羊、40多只鸡,种了上千棵龙眼树,政府每月还有数百元补助,陈宝福维持生计不成问题。
陈宝福定期驾船到对岸的村子购入米肉,那条烧柴油的木船,是他最视若“珍宝”的“家产”,不仅是因请人制作花了不少钱,在陈宝福看来,这艘小船是他还与岛外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象征。毕竟,无论物质生活如何改善,曾经“热闹”的岛上,如今只有他一人常住。闽江水潮起潮落,留下陪他的,始终只有孤独。
在岛37年他还是想回“家”
“刚上岛,我天天一个人闷在窗上哭。别人叫我下楼吃饭我也懒得应。岛上全是中老年病号,我年纪小,想我在外打工的爸,想10岁时就改嫁的妈,还想我的爷爷和弟弟。”陈宝福长叹一声,“心里痛苦啊!”
他似乎至今仍未对此释怀,“为什么我才十几岁就得麻风病?”陈宝福只读过两年书,“后来不想了,想了也没用。”他也曾憧憬:20多岁就能康复,然后回家、娶妻、生子……年长的病人看出他的心思,见他一回家,就笑着问是不是“讨老婆去了”,陈宝福应得直接,“我就是想讨老婆、生孩子。”
27岁时,陈宝福被通知可以回家。彼时,他父母双亡,户籍已迁上岛,老家无房可住;他双手残疾,无法适应岛外的劳动。他最终没有离开,“外面会歧视我嘛!所以不愿意回去。原来回村时,其他人也躲着我,更不会和我说话,他们叫我‘半腿’、‘麻风病’。坐车时,其他人坐得远远的。”
1998年,经省卫生厅核查,长乐确认基本消灭麻风病。全国的麻风病例也正迅速减少,但歧视却从未消退。“如果没有歧视,我还是想回家。”陈宝福说,计划在岛上了却残生,直到走不动或摇不动船上的柴油机。
岛上菜园南侧山坡上,一片坟茔中有10多人是陈宝福亲手埋下的,有的墓碑还是他亲手凿刻的。每逢日落,他便步到此处,吹吹江风,看看潮信,有人劝他找个老伴或领养个孩子,但他总摇头,“我是五保户,想不了这么多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