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邱岩
事情还得追溯到2013年:
那一年,以泰禾、融信、正荣为代表的闽系房企在全国主流城市掀起了一股拿地狂潮,让业界惊叹“闽系军团”的雄厚资金实力。
而这背后更令业界咋舌的,则是闽系房企强大的融资能力。
如今两年多过去,大金融更已成为这些房企的“第二战场”:从A股上市到港股上市,从入股金融资本、成立金控公司,再到联手民营资本巨头布局金融产业链……传统的单一拿地开发模式逐渐弱势,地产与金融的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已越来越是主流“玩法”。
对于他们而言,金融战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战场,但绝对是愈发受关注的战场。
缘起:“地产+金融”东风日盛
1月13日,融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2月31日,融信集团于香港公开发售3.375亿股股份,于1月12日最终定价为每股5.36港元,集资高达17.8亿港元,并最终于1月13日成功挂牌。
这意味着,继泰禾、名城、阳光城等本土房企之后,又一家本土房企踏上了上市之路。
而那些早已上市的本土地产巨头,也没闲着,更是频频玩起金融手腕,全面介入资本市场:
2015年12月24日,泰禾集团发布公告称,在2015年泰禾通过资本市场,先后成功完成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80亿元和非公开定向发行股票40亿元,累计募集资金达120亿元。
实际上,泰禾集团在早年也先后投资东兴证券、福建海峡银行、福州农商银行,并在2015年设立平潭金控平台,入股深圳吉屋,发起设立海峡人寿,并于今年初收购福建一卡通100%股权,介入第三方支付领域。
同样在2015年,继45亿元引入民营资本大鳄中民投后,阳光城先后获得平安信托50亿资金,联合福建能源集团发起设立海峡人寿,联手普华永道……阳光城在金融资本市场同样风生水起。
此外,大名城则在2015年拟投100亿设立名城金融控股公司,进而推动新的业务增长极;更多尚未上市的房企,则同样谋求在资本市场上有更多作为。
剖析:白银时代,依托金融降风险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烧钱”处极多,而布局大金融,正是为了融资。
“在过去,本土房企大多是运用民间融资渠道,融资风险与成本极高,也带来了高负债率,显然不利于房企的长期发展,而之所以过去这种融资模式能够持续下来,正是源于房地产黄金时代的高利润与高去化背景。”福州立丹行副总经理徐鹏志谈道,如今,房企利润下滑、客群迭代增速正成为新常态,拓展新的金融渠道迫在眉睫。
一方面,房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后,缩短开发企业融资谈判时间,资金可以更快速度到位,这样,项目马上可以开工进入销售状态。对于企业来讲,融资谈判时间缩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同时,周转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未来投资回报率会提升。
另一方面,据权威数据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一闽系房企在上市前净负债率约640%,而上市后净负债率降低至375%,而其他闽系房企在上市前后的负债率均有所改善,这也正是众多房企“挤破头”涌进资本市场的一大原因。
多元布局,携手金融做大事
而在开发商布局金融的同时,物业、医疗、教育等行业同样落子,形成“地产+X”布局——但这些,都需要强大资金支持。
于是,最易“拢钱”的金融产业,自然成为排头兵。
“对于房企大金融战略而言,无论是主动收购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是被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举牌被动进入大金融领域,利用好现有金融资源,形成对未来布局的养老地产、产业地产等现有业务的金融支持,抓紧时机谋求‘地产+X产业’的发展战略转型,进一步
提升行业竞争力才是关键。”业内人士谈道,也正因此,在2015年浩浩荡荡的转型潮中,开发商所提出的诸多转型战略,最突出的还是金融。
趋势:资本市场门槛高或加剧地产分化行情
既然金融市场这么好,是个房企还不得前仆后继?首先,还得别人看得上。
“且不说上市的重重困难,即便是与金融巨头的合作,同样也要看房企本身的资质。”克而瑞福州机构高级分析师黄彬认为,这些年众多房企为能成功上市费尽心思而依然不得,同时金融机构也同样要看房企的各项指标是否健康,才决定最终能否牵手,而每年度的销售排行正是其中重要的参考指标。
所以,这么多年来,福州能够成功上市、布局金融的房企依旧寥寥。“这样一来,原本强者恒强的寡头局面还将进一步分化,少数握有金融渠道的房企,将进一步发挥资本优势,在开发拿地过程也有了更多从容的空间,加速市场重新洗牌。”黄彬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