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世泉 文/图
海都讯“3·15”将至,消费中遇到的难事、郁闷的事成为最近市民讨论的热点话题。相对于大型的家电、建材,不少市民更加注重与自身衣食住行联系密切的日常商品。“民以食为天,吃得安全不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今年的“3·15”话题,不少市民最关注的仍是食品的安全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包、蛋糕渐渐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今年“3·15”对这两项商品的关注也持续升温。近日,记者前往位于厦门的“85度C”中央工厂,为你揭开一个面包的从厂到店的全程旅途。
统一加工配送 保证产品品质
1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的“85度C”中央工厂,据现场的工作人员陈先生介绍,省内73家“85度C”门店的面包、蛋糕均统一在该工厂制作、发货。“这个工厂2011年建成,2012年投产,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陈先生表示,目前该公司在全球有14座中央工厂。
“实行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有利于保证我们产品的品质。”陈先生介绍,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厂家需要引进多种高科技设备,并且设计、消防方面都需要达到相关部门的要求,小作坊式的生产是无法做到的。“举个例子,我们工厂采用的是‘回’字形的结构,这样既能保证消防需要,又能做到人货分离,保证加工区的清洁。”
据了解,“85度C”厦门的中央工厂分发货平台区、面包加工区以及蛋糕加工区,共有200多名工作人员,工厂制作的食品只对其全省的73家门店供应,可以从源头上对食品的安全进行把控。
进门先“吹风”“小矮门”专走货
随后,记者先随着工作人员来到面包加工区。在进入加工区之前,工作人员要求记者穿上一次性工作服,并佩戴头套、口罩等物品。“我们要求所有进入加工区的工作人员都穿工作服,这样可以防止身上的毛发等异物掉到食品当中。”面包加工区工作人员赵先生说。
穿工作服完毕,进入加工区前,记者还需要走进一个仅能容纳两人的“风淋室”。站在“风淋室”,四周都会有强风吹出,可以将身上的异物吹去,而室内人员经“风淋”后,通往加工区的另外一扇门才能打开,保证每个工作人员进场前都经历一次“洗礼”。
进入面包加工区,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在各自区域工作。记者注意到,在两个小工作区之间,有仅容半个人通过的“小矮门”。“这种门专门拿来走货的。”赵先生表示,本着“人货分开”的原则,各金属门才这样设计,且货物通道和人行通道都只能单向同行,防止交叉。
面团要“量体温”全程需多次冷冻
记者走到加工区中的卧式搅拌机旁,恰好有面团刚搅拌完成。在其进行加工前,工作人员在面团上插上一个白色的温度计,测量面团的“体温”。“‘冷面团’是我们首创的概念,由我们工厂生产后,送到各个门店。面团仅限当天使用,隔日报废。”赵先生表示,面团需要一直放在冷冻库中,并将冷冻库温度保持在-15℃以下,隔日出货,这样能保持面包的新鲜度和美味度。
除了开始环节面团需要冷冻之外,在其他的加工环节面团也需要保持低温。“就比如我们的大麦面,工作人员需要给面团加上馅料,但这个时候面团还不成形,需要静置,所以还需要继续放到冷冻库中储存。”赵先生介绍,在加工的过程中,每一个员工对应负责相应环节,这样流水线的生产,既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让食品的品质得到提升。
设置金属探测器一秒便可检出异物
在面包的包装区,记者看到加工完的面包都需要经履带经过一个黑色的小匣子。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金属探测仪,只要产品中有异物,机器就会发出声响,他们便知道哪一个产品有问题。“探测仪是根据异物和面包的软硬程度不同的原理进行工作,因此,除了金属,塑料等物品都可以通过这台机器检测出来。”据了解,在整个厂区,共有两台金属探测仪,分属于面包生产线和蛋糕生产线。
“除了金属探测器,我们的房间内还装有臭氧消毒系统,对空气进行杀菌。”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为保证食品清洁,现场工作人员只要用手接触过餐盘,再次接触食品时,均需要用酒精进行消毒。而包装使用的塑料盒也需经过紫外线消毒。
“我们一天工作是八个小时,其中2—3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做清理工作。”该人员说,他们每天下班前还要进行一次整个加工区的大清洗。
4小时运到全省全程冷链配送
参观完食品的加工区,便来到厂区一楼的发货平台,“85度C”全省各家门店的食品均由该平台统一进行配送。“我们一般晚上7点发货,到11点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到达全省的各家门店。”工作人员陈先生表示,仅福州地区,该平台每天便可发出一百多平方米的货物,全省每天可发将近300平方米的货物。“加上生产环节,我们食品从加工完毕到运至各个门店,只要6个小时。”陈先生说,运输全程采取的是冷链物流,可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至于门店的手工三明治要用到的生菜,我们也改变了供应方式。”陈先生说,以往的生菜是整棵进行供应,到店后还需要进行切割等流程,增加了异物进入的几率。现在则改为已加工完成的生菜,到店后,店员可直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