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城事/重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卖布发家 盖大厝耗时17年
第三水厂年底通水 日增供水10万吨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卖布发家 盖大厝耗时17年
涵江顺茂隆大厝为我省近现代优秀建筑,当年花费13万银元盖起
建筑群外圈部分为两层结构
梁柱之上的鎏金木构件造型精美
老宅部分屋顶破损
窗花和壁嵌的瓷砖非常精美

N海都记者 陈小芳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莆田涵江是座千年古镇,自古繁华,人称“小上海”。明朝诗人王伟有诗云:“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笙歌摇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这个“甲第巍峨”,说的就是涵江红砖厝——红砖红瓦,注重木雕、石雕,屋顶多为双坡面悬山顶、燕尾脊,有别于闽南地区的硬山顶,更显飘逸。

而这些红砖厝背后,都隐藏着这样一群莆商。他们靠着进出口贸易发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回家乡起大厝。在老人眼里,这些大厝都是豪宅的代名词。涵江延宁居委会罗苜田内的徐氏顺茂隆大厝,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其已被列入省近现代优秀建筑名录。

老宅中西合璧呈倒凹字形

昨日,穿过古老的街巷,记者找到了当地闻名的徐氏顺茂隆大厝。大宅修建于1926年,占地约7亩,采用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坐南朝北。与传统民居不同的是,“顺茂隆”呈倒“凹”字形,前为面阔九间的单层木构架房,后为面阔九间的双层木构房,前后座共有29米深。老宅屋檐横梁处还可看到精美的雕刻,部分表面残留着鎏金。

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是大宅的一个建筑特色。护厝二楼护栏采用的是西洋铁艺装饰,还有不少新潮构建。而最宝贵的,就是环埕院的基石墙上贴的花格瓷砖。住户毛淑芳告诉记者,这些瓷砖都是从日本进口的,百年来从未损坏。据毛淑芳介绍,屋顶漏水是老宅最大的问题,“我们修过几次,但是屋顶太高,师傅们一般不愿意接活,工钱也不菲。”记者采访得知,顺茂隆大厝历时17年才修建完成,共花费了13万银元。

繁盛家业只经历一代

如今,这座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的大厝已不似往日的繁荣,只住着4户人家11个人。居住在内的毛淑芳已90岁了,是徐家的大儿媳妇。据其介绍,她丈夫的爷爷叫徐启燕,祖籍仙游西门兜,早年时和他的两个弟弟徐启棋、徐启云以经营“兴化赤糖”起家,之后转到“涵头”后坡,开起“顺茂隆”,以纱布批发业务为主,并在上海开设办货庄。徐启燕去

世后,毛淑芳的公公徐秋连便接手家族生意,把莆田的桂圆干、糖等土特产品用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回棉花、纱布等。在这来来往往间,徐家发迹了。“听我婆婆说,徐家以诚信赢得了好口碑。”大厝就是徐家发迹后盖起的,据《涵江老字号》记载: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徐家就从上海陆续运回整箱的大洋建大宅,请来设计师精心设计布局。

毛淑芳介绍,其16岁嫁进徐家,和丈夫在上海结婚。当时公公虽已去世,但家境还算殷实。公公去世后,家里的生意依靠外人打理,因无人继承,生意一落千丈。之后,丈夫又病重,毛淑芳一家便回到大宅生活。她说,家道落败后,丈夫又早早去世了,为了抚养两个儿子,她只能到工厂上班。谈及这一切,毛淑芳坦言十分痛心,徐家的繁华只经历了公公这一代。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