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87℃引擎盖上 他给汽车“手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6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87℃引擎盖上 他给汽车“手术”
东南汽车技术长林杰,开创钣金无损修复技术,千万次练习,成就“汽修大师”
林杰(左三)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希望他们将来超越自己

N海都记者 李拯/文 肖春道/图

海都讯 盛夏的福州,气温居高不下,无论是封闭的厂房,还是烈日下的室外,都热得让人不自觉地心慌,有一种热浪袭来、无处可逃的无措感。

“有些工序,必须在外面完成。”东南汽车技术长林杰说,车子被暴晒了几个小时,引擎盖烫得能煎鸡蛋,“我用温度计测过,车内温度最高时,能达到87℃。”即便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林杰和他的工友们,也得坚持工作,还必须保证技术动作不变形、不走样。

开创钣金无损修复技术,在林杰近40年的汽修生涯中,这是他最大的成就。谈及此处,健谈的林杰语调忽地变高,眼中明显多出了一份骄傲的神色。

长期单手用力,两条胳膊粗细不一

钣金无损修复技术,就是在不损坏钣金漆面,又保证外观品质的前提下,将凹凸不平的车身复原。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节课,就是日复一日地练习。

车身的钣金通常不止一层,无损修复,要在层层之间狭窄的区域作业。林杰现场实操,在最隐蔽的位置打出一个小洞,可供直径不到1厘米的撬棍进入。但是,钣金受损的位置并不固定,肉眼又无法看进“作业区”,如何找到“凹点”?靠的就是千万次练习积累的经验。

“找个凹点还得摸索半天,效率太低,而且,万一找错位置,对汽车就是二次伤害。”林杰说,练出一伸撬棍就能精确到点的功夫,是他对自己,也是对徒弟们的严苛要求,而平整钣金时的力道,还有更大讲究。

凹点有大有小,需要根据其不规则的形状,一点一点地慢慢翘起。“钣金坚固,我们必须蹲着马步,单手施力,另一只手得控制位置。”林杰说,这力量太小,钣金纹丝不动;力量过头,凹点变凸点,更麻烦。如此长期练习,林杰常累得连筷子都拿不稳,胳膊也是一条粗、一条细。

为保证平整,眼看、手摸都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因此,林杰想出,用专用灯打亮钣金,通过光线的变化,来判断工作是否完成,而这,难免对视力造成伤害。

无损修复费时费工,以时间换质量

“补锡、补土很容易,耗时只要无损修复的一半,而且不怎么费工。”林杰说,掩盖问题而非修复问题,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就是要用时间换质量”。

他所说的补锡、补土,是以往修复钣金时通用的粗放做法——用特制膏填平凹点,再刷上漆了事。“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痕迹,但实际上,腐朽却从内部开始。”林杰说,这些填充料,容易让钣金生锈,一旦腐蚀严重,整块钣金都得报废。

这么干,骗得过检测仪器,但无法骗过林杰的眼睛,也无法骗过他的责任心,“买一部车子,怎么也得十几万元,我们要对消费者负责。”在林杰的倡导下,如今的东南汽车厂,已经不再采购任何焊锡膏等填充材料,“逼”着所有技术工人,都必须成为无损修复的行家。

“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职业信仰”

走进林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宣传标语立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职业信仰”。对于这句话,东南汽车厂技术长林杰,有着自己的理解。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是林杰在近40年的汽修生涯中,对自己的不懈要求。

林杰获得的荣誉,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他开创的新技术,为公司节约了千万元成本。

30多年前,刚刚高中毕业的林杰,填父亲的职缺,进入福州汽车厂,成了汽修工,也是从那时起,他秉持着“不能给父亲丢人”的心态,努力学艺。如今的林杰,已是54岁的“大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仍工作在第一线,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

工作室内,还挂着一幅字——敏而好学,不思则罔。在他看来,在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勤学善思,才能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极度重视细节,不断追求极致,这,才是林杰眼中真正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