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记者涂洪长 沈汝发 王成
据新华社福州1月21日电 8岁的王心彤是一千多万在异地打工父母的随迁儿童之一。小圆脸、齐刘海、一双清亮的大眼睛,很容易让人想起希望工程那张著名的照片“大眼睛”。1月13日,记者跟随王心彤一家踏上春运返乡之旅,在一起的40多个小时里,记者把焦点放在了王心彤身上:与上世纪80年代那双渴盼上学的“大眼睛”相比,这名幼小的漂泊者,又有着什么样的心情和渴望?
为了生活,父母带着她在福清打工。爸爸王相权是货车司机,妈妈余改芬在工厂,很多时候,她一个人在家:扫地、做作业、逗一只小狗。
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后,一家三口回到了重庆梁平区云龙镇红旗村的家。
爷爷王一平今年64岁,改革开放之初就外出务工,在外闯荡了半辈子,前年才回到重庆。一家人有5亩多山区田地,但零散地分布在10多个地方,务农收入十分有限。相比之下,王相权在福清每月有五六千元的打工收入。
对于未来,王相权规划要么在打工的地方组建一个货车车队,要么回家承包一块地搞养殖。而小心彤的学业一直是全家最上心的事。小心彤现就读于福清市镜洋中心小学二年级,成绩不错。
像小心彤一样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万人,国家正在积极帮助这些孩子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