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落马官员的绰号是一种权力画像
无人监考
□微言大义
贫困母亲踩踏女儿 社会救助机制不能失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马官员的绰号是一种权力画像

通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刊发的北京门头沟原区长王洪钟的案件警示录,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落马官员的绰号。追求“看得见的政绩”的王洪钟,因大搞拆迁和市政工程被当地群众鄙之以“王指倒”,让很多人不禁想起了同样喜欢大拆大建的“李拆城”“季挖挖”,充满江湖义气的武长顺“武爷”,还有坐拥大量不义之财的“王三亿”乃至“房叔”们。有文章因此主张,纪检监察机关要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善于管中窥豹、顺藤摸瓜,从民意中发现部分违法违纪官员的真实嘴脸。

绰号给了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腐败行径的线索,然而落马官员的绰号现象,不应该止于民间的戏谑调侃,或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倒是值得人们去进行多层面的反思。

总结落马官员的绰号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特点:一是,这些绰号多被用在某些党政一把手身上,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这些官员的权力为何可以如此任性,那些约束性程序、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因何被束之高阁或形同虚设?二是,很多落马官员的绰号里,都带着“拆”“挖”“推”等字眼,细究起来多与其主政地方的大拆大建有关,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过往或当前的官员政绩考核中,是否存在导向、指标仍然不够完善的地方?又如何真正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并真正落实?三是,一些官员的绰号总是在落马之后叫得响亮,那么,是什么阻塞了民意通道,以致百姓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归结起来,官员绰号可谓一面名副其实的镜子。借助这面镜子,百姓也好、纪检机关也好,可以更真实了解一个官员的民间形象和口碑;但同样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王指倒”“李拆城”“房叔”“表叔”的典型,我们可以为某些领域某些岗位的权力运行作整体画像,从中发现那些更具普遍性的问题,弥补制度上的漏洞,让这些人的权力不再任性。(《南方日报》,有删减)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