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郑靓 袁丽群 刘世泉/文 包华/图
海都讯 36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外319所高校,107家科研院所,36位院士……一串数据,点亮了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本届“6·18”将于今日落幕,但一大波智能、好玩,又贴近民生的科研成果大放异彩,依旧引得市民好奇围观。
机器人监测垃圾填埋
机器人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海都之前已经介绍过了机器人医生、机器人超市等。昨日,海都记者又注意到了展会上一款专门用于监测垃圾填埋场的机器人。
墨绿色的涂层,装甲车的造型,机顶的探测仪不停转动,触角的伸展半径可达5米……展会上,一台身长1.2米、身高不过0.6米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它有个很长的名字——垃圾填埋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和控制信息系统专用机器人。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具备采样、分析、报警、远程监控等多种功能,可对垃圾填埋场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和预警,不仅保护作业人员安全,而且节约作业成本,提高效率。它将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去年“6·18”,土壤修复一体机惊艳亮相,完成展示后直奔大田县鸭蛋山垃圾填埋场,正式投入作业。该机打破了我国相关高端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开启垃圾填埋场整治新时代。作为土壤修复一体机的配套机组设备,“垃圾填埋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和控制信息系统专用机器人”将助力垃圾填埋场处理工作。
制鞋生产线 机器人喷胶
展会上,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泉州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合作研发“硫化鞋自动生产线”。
这是一个什么项目?“这条硫化鞋自动生产线在传统制造业中引入工业机器人,运用三维视角提取鞋子模式、进行喷胶工艺,全自动控制设备,使人工成本降低57.5%,产量提升1.3倍,预计年产值超过1亿元。”泉州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华宝智能主营制鞋生产设备,处于初创阶段,技术力量薄弱,与研究院合作后,研究院集合18名专家,组成核心团队,攻关关键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方案。
家庭版“植物工厂”计算机控制
不用土壤、无需阳光,仅依靠营养液和人工光照,通过计算机控制便可使蔬菜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这个在科幻电影中展现的未来生活场景,如今,经过中科院20多位科学家的努力,实实在在地在安溪县湖头镇植物工厂实现。
在院士项目成果馆内,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省院士工作站展示了家庭版“植物工厂”,引不少市民围观。
“通过科研、企业‘两强’跨界合作,突破了光照和栽培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中科生物公司院士工作站专家、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李晶说,中科院植物所凭借雄厚的植物光生物学技术,与福建三安集团掌握的全球领先的LED光谱技术进行“嫁接”,跨界打造出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光生物产业。
智能后视镜 会听福州话
在会展中心8号馆内,省科技厅主办的科技项目成果展区,展示了我省高新技术项目成果50项。
例如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制造的车用电池包。“配置了我们电池的电动车,续航里程可达到400多公里,循环充电次数可以达到15000次以上。”参展商工作人员介绍,电池包的储能系统可以用20年,-30℃至60℃都可使用。目前,该产品配套的吉利帝豪、北汽EU260等电动车销量已近5万辆。
展区内,一款智能后视镜能实现一键拍摄前后车辆违章变道、加塞等情况。福建工程学院教授邹复民说,开车低头1秒相当于盲驾8米,该后视镜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对‘福州腔’普通话的识别效果也不错,可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相关新闻
我省103家“放心粮油”经销店受牌
记者从本届“6·18”上获悉,我省103家企业获得第二批“放心粮油”经销店授牌。
据了解,“放心粮油”评选是我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一环,通过督促企业履行粮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等举措,力争达到原粮卫生抽检合格率90%以上的年度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