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州拍出首幅共有产权房用地
用福州话“攀讲”十九大精神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福州话“攀讲”十九大精神
“虾油味”南仙茶摊,宣讲福州民间传统技艺,传递正能量
台江南仙茶摊热议十九大报告

N海都记者 朱丽萍 文/图

海都讯 “依妹摘花在洲垱,依哥摊船来接妹,又白又香的茉莉花运转厝……”一曲福州方言歌曲《茉莉情》,唱出浓浓的乡音乡情。12月9日,福州高桥支路上的南仙茶摊热闹非凡,一群“老福州”在这里喝茶、啐喘、攀讲、听古话、唱歌……主讲人倪水英更是与大家分享了“老福州记忆之传统手工编制的魅力”,这是南仙茶摊的第189期活动。

茶摊“粉丝”众多每场必到

9日下午2:30,记者走进台江区南仙茶摊,阵阵茉莉花茶清香迎面而来。茶摊外飘着一面仿古招牌旗,打出的口号是“欢迎你来喝茶、攀讲、啐喘”。“攀讲”和“啐喘”来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闲聊、不停地讲。在这间2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仿古木桌两侧摆着两排藤椅,十几位听众喝着茉莉花茶,听着老师漫谈福州传统文化。

74岁的福州一化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葛椿,早早就来到茶摊,与“茶友”聆听民俗专家用福州方言讲述老福州的人和事。“在茶摊,大家既可以听到福州的老故事,也可以了解新闻时事。退休后,来茶摊听听新闻,再好不过了。”葛椿说。

“熟悉福州民俗的只有老一辈的人,在这些前辈还健在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很有必要。”林灼官也是茶摊的忠实“粉丝”,茶摊开办以来,他几乎每场必到。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些都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受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党的十九大刚刚落下帷幕,听众们就迫不及待地将十九大精神纳入茶摊的学习讨论话题中。退休教师刘德铨是茶摊“班长”,仅宣扬十九大精神,他就用福州话讲了三节课,每节课近一个小时。

让闽都文化传承变得更鲜活

茶摊属于福州“休闲老三宝”之一,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福州市民,尤其是从事拉货、抬轿等劳动的市民特别喜欢到茶摊休息,不但能接触各种信息,闲聊中还能让他们放松。在老福州的记忆里,茶摊还能促进邻里关系,谁和谁闹别扭了,也到茶摊进行调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福州茶摊文化渐渐消失。

2010年,在已故民俗专家方炳桂倡议主持下,南仙茶品有限公司恢复了福州第一个茶摊——南仙茶摊,现在每周日下午2:30—4:30组织文化活动,宣传福州民间传统技艺。茶摊无偿提供茉莉花茶、小茶点,数十位福州知名文化学者在此开讲,内容既有乡土风情、逸闻趣事,又有专题分享、文化典故。春节前夕,茶客们会说邻里故事;拗九节,他们会谈孝义典故,品人间真善;端午时节,他们会唱福州歌,述午时文化;中秋节里,咏佳词名句,论古今文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话题,也成了热议的焦点。

刘德铨告诉记者,南仙茶摊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开办了7年,每周一次,风雨无阻,目前已举办189期了。

“我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缺高楼大厦,只缺精神文明。人心需要道德的感化,需要文化的滋养。”时至今日,南仙茶摊主人翁文峰还能记起当初方炳桂在世时约他谈建茶摊时说的话。

“我们用这种有‘虾油味’的聊天形式,让大家能在这个小小的茶摊里感知时代的发展变迁,也让闽都文化传承变得更鲜活,更有温度。”翁文峰说,希望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茶摊聊天,传递道德、滋养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