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闽味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百年古厝 安放乡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8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古厝 安放乡愁
泉州村民筹百万自建乡土记忆馆
红砖古厝的记忆馆,承载了村民的乡愁
竹摇篮、面盆架等,各种老物件,记载着儿时的回忆
纯手工榨茶油工具,现已不多见
珍贵的侨批,寄托了浓浓的乡思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海都讯 泉州市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一座近百年的古厝,在家族400多人和热心人士的齐心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自筹自建,最终摇身变为“乡土记忆馆”。

上周日,“乡土记忆馆”正式开馆。展馆内展示了民间信仰习俗,民间生产生活器具,当地独特的侨迹比如侨批、侨证等,共设38馆,占据40多个房间。

目前,凭借对故乡记忆的良好保存,记忆馆成为诸多学校课外实践基地,上月中旬,还正式被泉州市档案局评为“侨批档案展示点”。接下来,他们将充分利用古厝里剩下的20多间房间,继续进行当地婚嫁礼仪民俗展示,以及香道、茶道展示,民俗乐器展示,开办国学传习所等。

38个展馆 占据40多个房间

这座古厝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福安堂,坐落于村落的一片水稻田前,旁边山溪奔流。

福安堂是典型的闽南传统红砖古厝,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78间房间。经过精心修缮,四周屋檐高高挂起一个个醒目的红灯笼,成了外碧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靠近福安堂的大门左侧,低调地竖立着刻有“乡土记忆馆”的木匾。福安堂是村民陈剑虎等人的祖厝,昨日上午,在陈剑虎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展馆。

“整个展馆以海丝源头的乡土记忆为主轴,涵盖晋江源头支流湖洋溪流域的历史记忆和民俗传承。”陈剑虎介绍,展馆共分为海丝记忆、乡土文化传承展示区、华侨历史记忆展示区、生产生活器具展示区、农家小院休闲区、图书馆等38馆,占据40多个房间。

“这个乡土记忆馆是我们家族私有,是纯公益的,这三年多来,通过家族人和热心人士自筹自建,投入100多万元才建成。”陈剑虎说,收集展示的资料不容易,都是家族人分工合作、分头行事才完成的。

3000多封侨批 逐户走访无偿捐出

记者在参观中发现,乡土记忆馆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侨批。展馆内,专门腾出两间屋子用来摆放收集来的侨批。

陈剑虎说,记忆馆里现共有3000多封侨批,都是这三年多来,他和家族其他人在湖洋溪周边村镇一家家走访,说服村民无偿捐出来的。

陈剑虎说,侨批作为家乡和海外游子连接的载体,见证华侨百年奋斗历程的实物史料,寄托着浓浓的乡思,弥足珍贵。不仅如此,他们还收集了不少回批,由海外华侨宗亲提供,这十分少见。

另一部分展厅,陈列的许多民间老物件也格外吸引眼球,比如老农具、老建筑工具,都很有年代感。

陈剑虎的父亲、68岁的陈祝新,是地道的农民,主要负责农具的展示,石碾、石磨、纺车等生活用具,以及锄、杈、耙等生产用具,把古厝里的近10个房间装得满满的。

古厝摇身变为乡土记忆馆的过程一点都不容易。陈剑虎介绍,福安堂他们家族400多人都有份,其中几十人还侨居海外,当初选择在此建乡土记忆馆,要让所有人都同意,难度很大。

不过,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努力,在与族亲和侨亲不断沟通联系下,最终,整个家族一致同意把古厝建成记忆馆。

“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著名高校把乡土记忆馆作为学生实践调研基地。”陈剑虎介绍,成为基地,也是希望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乡土记忆,弘扬家风,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