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的大山里,零散世居着畲族的乡民。畲族纺、织、染、绣等服饰手工艺,曾是畲族妇女祖祖辈辈都需熟练掌握的,却在近代逐渐失传。
畲族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和回归迫在眉睫。走进深山学习、研究畲族服饰技艺,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传统中,再将这项技艺传授给畲族村民,这样的工作,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栩已经坚持了10年。
清代曾领先的畲族服饰面临传承问题
近日,在永泰县岭路乡潭后村一户村民家中,大学生们的到来吸引了许多村民。
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闽江学院畲族技艺传习项目组的带队老师陈栩和学生们,带来了畲族蓝染所需的材料,他们招呼村民聚集在廊下,开始讲解如何扎染白棉布,制作口金包等物件。
福建的畲族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伴随着迁徙融合,福建畲族形成了“一源多流”的服饰形制。
从前,畲乡遍植蓝草,畲族蓝染所用到的染料从中提取。陈老师介绍,清末时期畲族蓝染的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蓝染成分天然,染色的人不同,手法不同,染出来的效果千变万化,这一过程是创造惊喜的过程。”陈老师说,福建畲族的服饰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地域的不同形成多种地方类型,其中,罗源畲族服饰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老师说,福建一些畲乡还保留着传统服饰技艺,“五六岁的小女孩就要学习刺绣,畲族妇女需要花一两个月来制作一套嫁衣。”浙江省苍南县的李招降师傅,曾在福建霞浦一带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刺绣30多年。罗源县竹里村的蓝曲钗师傅,一家三代人均从事畲族服饰制作,从艺时间达40余年。
虽然有老师傅仍在做传统服饰,但畲族服饰目前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福建的一些畲乡不重视本地的服饰特征,老手艺没人学了。”陈老师说,甚至在“三月三”这样的畲族重要节日里,一些乡民却穿着浙江畲族的服饰,福建畲族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和回归迫在眉睫。
开办培训班让白领也会“非遗”技艺
古老的服饰元素不仅仅只是存在古籍里、教科书里和零散的民间艺人手里,它经过加工提炼,同样也能焕发生机。
“我们计划与村里建立长期协作机制,由闽江学院的师生创作,组织村民就地取材,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传统文化之中,制作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建立起‘大山生产线’。”陈栩老师介绍,在帮扶畲乡村民在家创业的同时,他们还将拓展线上线下的产品销售渠道。“这些文创产品,将在三坊七巷设立柜台展出和售卖”,陈老师说,目前,他们已与三个畲族乡签约,推广大山生产线。在不久的将来,电商平台、旅游景区、城市门店里,都能够买到这些文创产品。
此外,针对都市白领创办的畲族服饰技艺培训班也即将推出,蓝染、刺绣、纺织、织带等,这些非遗技艺将被都市人所掌握。“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让畲族传统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陈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