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燕燕 通讯员 游昌财
海都讯 最近,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教授发布一条重磅消息:疟原虫可成为抗癌生力军。随后,“疟疾可以治疗晚期癌症”的消息疯传,引起不少人关注。对此,福建省肿瘤医院免疫治疗中心陈誉博士提醒,“疟疾抗癌”目前还只是初期试验阶段,大家应理性看待,以免将未经彻底验证的科研理念盲目夸大及商业化。
初期试验谈“治愈”为时过早
据陈小平教授介绍,“疟疾抗癌”就是给癌症患者打入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红细胞可在患者体内存活一两年。近4年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治疗,主要是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终末期癌症患者。10例已观察一年多,其中5例有较明显的效果,2例可能已被治愈。
“小样本的研究暂时不足以说明问题!”陈誉博士表示,在医学上验证晚期癌症治疗疗效,有比较客观的指标,如1年、2年以及5年的生存率。任何一项基础研究走进临床,都有非常漫长的验证道路需要走完。“疟疾抗癌”目前只是初期试验,参与人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仍未经过严格论证,也暂时未见完整的临床研究论文披露治疗数据,一些自媒体向大众宣传“疟原虫是抗癌神器”并不靠谱,用“治愈”这个词是一种误导。
“以毒攻毒”需要慎重考虑
近年,免疫治疗成为抗肿瘤治疗最热门的领域。其实,这个思路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著名的“科利毒素”试验。
1893年,美国医生科利向晚期癌症患者注射链球菌与黏质沙雷氏菌的培养过滤液,延长了部分病人的生存期。但这种操作可控性和安全性较差,又无法解释治疗效果因何而来,因此慢慢被新兴的放射性治疗和化疗药物取代。
几十年来,医学界从没停止过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2011年,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上市,2014年PD-1抑制剂上市,打开了肿瘤免疫治疗快速发展的大门。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更是颁给了为肿瘤免疫治疗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两位科学家。
陈誉博士分析,从现象来看,陈小平教授与科利医生的尝试有相似之处,都是用病原体感染人体,引发人体系统性的免疫反应,帮助杀死癌细胞。但“以毒攻毒”之路历经百年,并未成为主流抗癌方案。疟疾属于传染病,如何控制疟原虫以及如何控制疟原虫治疗产生的副作用,都需要慎重考虑。
免疫治疗不是神药 应理性对待
“免疫治疗虽好,但不是神药!”陈誉博士说,在临床诊疗中,免疫治疗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临床证实,除了少数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默克细胞癌、MSI-H实体瘤,PD-1抑制剂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外,在多数实体瘤中,比如肺癌、头颈部鳞癌、泌尿性肿瘤、消化道肿瘤等患者,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不超过20%。晚期癌症患者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各种系统评估。2017年7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免疫治疗中心。一年多来,数以千计的患者前来咨询,但最终接受免疫治疗的并不多。
陈誉博士强调,任何抗肿瘤治疗都是一把双刃剑,免疫治疗也是。此外,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费用较高,医保暂时无法报销。对于新诊断患者,“疟疾抗癌”不应作为首选方案;对于标准治疗已经失败的患者,有诸多临床研究可选择,如果“疟疾抗癌”正式启动全面临床研究,也值得期待。
□相关链接
福医大校友“PD-L1”之父陈列平
被誉为“PD-L1”之父的陈列平教授,是福建医科大学1977级校友,现任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耶鲁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同时兼任福建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
他首先鉴定了PD-L1分子,突破性地用抗体来阻断PD-1/PD-L1的结合,达到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的方法,并将此项疗法推广到了临床应用。
由于这些开拓性的发现,2014年陈列平获得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顶级科学奖——威廉·科利奖(Wil-liamB.ColeyAward),并于2016年初获美国免疫家学会史坦曼大奖(AAI-Steinman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