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将至,出行旅游迎来高峰,人们将更频繁地使用网络平台购票、订酒店等,“大数据杀熟”话题也再度热起来。
用3个账号,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各有不同,最多相差900多元……有网友近日分享在某平台的购票经历,引发广泛关注。还有记者亲测,在都没有使用任何优惠券的情况下,黄金会员账号比普通会员还贵。
对此,有平台回应称,不排除为代理商价格投放错误或账号领取过大额优惠券所致;有的表示是网络波动、系统异常或设备差异等原因造成的。颇显无奈的是,尽管各有各的说法,但到底哪一种才是真实的,消费者甚至监管部门都很难作出准确判断。
近年来,消费者对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吐槽和投诉,以及相关讨论,其实一直就没有断过。但是目前没有平台承认过“大数据杀熟”,甚至关于“大数据杀熟”,至今未见一个权威的定义和定性。这样一种“模糊性”,或是该现象在治理上的尴尬状态的一个缩影。
必须承认,不同于线下的商品价格体系,互联网上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形成,的确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动态乃至一定随机性的特点。如优惠政策投放的不对称,基于大数据“画像”的差异化营销,平台的实时价格调整等,都会在客观上让不少消费者留下“杀熟”的观感。
考虑到平台经济的特点,要完全遏制这一现象是不现实的,也未必符合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但是,不管是基于何种操作带来的价格“异动”,至少该有明确的标准,让消费者能够有准确预判,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平等、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氛围。
举个例子,不少消费者都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体验:只要多查询几次,机票价格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同等条件下,不同的手机品牌刷出来的价格也会不一样。在无“看得见”的标准和形成机制的说明下,这样的现象显然只会强化消费者对平台基于不同身份予以区别对待的怀疑。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巨大信息不对称之下,人们也有理由怀疑,“杀熟”是否建立在对用户大数据信息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之上?甚至,随着差异化价格机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否会从一般的“杀熟”变成“千人千价”?由此,给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商业伦理带来的冲击乃至扭曲,不可不察。
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规制,有必要回到一个源头性问题,那就是各平台对于用户大数据的采集和利用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比如,哪些数据是可以被用来作为用户“画像”的?什么情况下,平台基于用户“画像”对不同消费者实行差异化定价才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不是“大数据杀熟”?在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且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的今天,这些问题应该有一个答案。也就是说,争议“大数据杀熟”,首先要从厘清边界和概念入手。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该只是监管部门的事。平台有责任,也应该有动力去主动化解萦绕在消费者头上的“大数据杀熟”疑云,多一些能够让人信服的自证。且不说,这有利于增进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平台与个人关系的塑造。
要知道,处于模糊化乃至不可知状态下的电商平台价格形成机制,弱化了平台与消费者的连接,也放大了平台对于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的“操纵感”和“店大欺客”的即视感。这从平台公众形象的构建、营造一个更健康的发展环境上来说,都非好事。
责任编辑:杨林宇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福建省消委会:“大数据杀熟”等新消费模式引发的投诉问题需重视2022-04-14
- “严”字当头!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热点话题2021-08-24
- 携程涉嫌大数据杀熟又添新证据 携程虽然极力否认却惨遭打脸2021-03-29
-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
夫妻捡垃圾在城中村造了一个博物馆 墙上两千2024-01-26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