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儿子就离婚?”近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通过“法院+妇联”联调机制,成功调解一宗夫妻双方因生育分歧引发的离婚案件,从平等尊重的婚姻观念出发,保护了女性的生育自主权。
生育分歧引发婚姻危机
离还是不离?
2010年,张先生与陈女士相识相恋,并于2013年2月生育女儿张小某,然而,双方婚后因生育问题不断产生矛盾分歧。
2021年6月,双方进行试管婴儿移植失败后,关系进一步恶化,并于同年8月开始分居。后双方多次协商离婚,但因孩子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张先生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离婚、依法处理子女抚养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
按东莞第一法院与市妇联建立的家事纠纷委托调处机制,法院首先将该案委托给市妇联“家事调解中心”,开展案情摸底和调解工作。
在调解沟通中,张先生对于起诉离婚的态度坚决,在他看来,陈女士一直以高龄和身心压力大为由拖延生育计划。而另一边,陈女士情绪激动,“他多次逼我按婆家意愿生儿子,我不愿意,但考虑到女儿还在读书和自身经济情况,我不同意离婚!”
妇联调解人员将上述情况记录在调查跟踪表,并向指导本案调解工作的法官钟柳云反馈道,“目前双方态度差距较大,一时难以解决,在后续审理阶段需继续跟踪。”
婚育不可捆绑
法律保护生育自主权
该案初次庭审时,双方态度、观点与调解阶段无异,且各自提交了大量微信聊天记录、病历资料等证据材料。
根据庭审表现与众多证据材料对比,钟柳云敏锐地发现,虽然陈女士目前不同意离婚,但前期曾在微信对话中表达过离婚的强烈态度。
钟柳云认为,除需进一步了解陈女士真实想法外,还需梳理双方对财产状况、分配情况及对抚养权的意见,明确双方底线。此后两周内,钟柳云定期与双方当事人电联。
电话中,陈女士向法官表示,“看在女儿和多年情分上,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就这样结束,我很不甘心……”
“作为当事人,情绪化难以解决问题,但法律对生育自由是给予充分尊重的,对于决定是否生育,法院主要考虑你本人的真实意愿。”面对陈女士的困惑,法官联合妇联进行情绪安抚与疏导。
经法官的剖析与引导,陈女士逐渐放下纠结情绪,意识到尽快解决当前矛盾、开启新生活才是最优解,“我确实不想生,若他坚持要离,经济补偿要保证到位!”
另一方面,钟柳云也向张先生释法说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女性生育自主权是不可侵犯的,生育决策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协商。”
得知陈女士愿意“放手”后,张先生表示在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方面可以适当让步。随后,钟柳云再次约谈双方,进行“背对背”谈话疏导,从调解效果、诉讼风险与成本、亲子关系等方面阐明利弊。
经过5个小时不间断地努力,陈女士与张先生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双方同意离婚,女儿张小某由陈女士抚养,张先生一次性支付抚养费25万元、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后补偿35万元共计60万元。
法院与妇联协作配合
维护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法官介绍,本案是一宗通过“法院+妇联”联调机制调解成功的离婚案例,法院与妇联协作配合促成案件圆满解决。
夫妻因生育分歧无法调和,解除婚姻关系反而有利于双方重新追求生活目标,可以避免陷入“工具化婚姻”的泥潭。联调机制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当事人压力,以尊重和保护婚姻双方合法权益出发,保护了女性的生育自主权,更体现“婚姻应基于平等尊重而非生育捆绑”的正确价值观,纠正“多子多福”的错误生育观念,促进社会婚姻价值观回归情感本质。
责任编辑:吴美丽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蔡少芬谈与张晋17年婚姻 自曝并非外人看来那么好2025-03-06
- 杰西卡·阿尔芭离婚 结束近17年的婚姻2025-01-09
- 2024年两岸婚姻家庭暨台胞青年茶文化研习营开营2024-11-18
- 最新新闻快讯 频道推荐
-
男子为女友跨市上班月通勤费2千:不想异地恋2025-04-0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