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期作者 斯涵涵
最近,32岁的湖南男子黎俊宁放弃老家工作,到北京打算当月嫂,经过培训,获得职业技能培训证和从事月嫂工作资格证书。但是在求职路上,黎俊宁遭到冷遇,没找到工作。不少父母认为,男性月嫂照顾产妇和婴儿存在诸多不便。(11月22日《新京报》)
黎俊宁当“男月嫂”的初衷是看中其高工资,但是取得资格证并不代表具备实际操作经验,曾经伺候老婆坐月子的经历,即便属实也不能证明他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照顾好别人的老婆和孩子。
事实上,黎俊宁求职尴尬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女人坐月子都被看作是人生的一个难关,有着诸多的禁忌,使得产妇四周充满了这个不能做哪个不能吃的紧张空气——产妇特殊时间内的“不方便”令一般亲属都要避讳,将她及初生婴儿交给一个素昧平生的大男人,试问有谁心中不打个问号?
“男月嫂”遇冷折射出当下就业环境的尴尬。一方面是月嫂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月嫂不够规范,其高工资与消费者的期望不够匹配。黎俊宁准备入行当“男月嫂”,可谓找到了其中的契合点,勇于创新,勇气可嘉,但是,高工资是动力也是阻力,如何使男性特点与月嫂岗位有效对接,这是一大问题。
个人职业定位是否合理,社会能否逐渐接受之,这个勇开先河的“男月嫂”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