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走进儋州市第三中学。这场感恩教育演讲感动了现场6000多名学生和家长,大家被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感恩事例触动了心灵,眼眶湿润,有学生拥抱家长高呼“我爱你”。(11月26日《南岛晚报》)
几千人一起泪洒衣襟和地面,就意味着感恩教育成功了吗?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学生和家长为何会流泪?其实,主要在于演讲中的人物、故事感人,尤其主角是残疾人、孤儿、绝症病人时。很大程度上,流泪是一种生理反应。剧情悲惨的电视剧不也一样催泪吗,可它与感恩又有多大关系?说得不好听点,学生听感恩教育演讲流泪了,可能过半小时之后就会忘了刚才的故事,对父母任性的照样任性,乱花钱的照样乱花钱,眼泪不一定能起到持久的教育效果。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道德的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轰轰烈烈式的教育很难生根发芽。真正的感恩教育,需要融入平时的生活之中,从各种日常小事做起。比如,父母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身教的效果远大于言传或者表演。
还要说的是,感恩应当是双方的,作为希望得到感恩的一方,也要时刻检讨自己是否符合被感恩的标准。就拿感师恩来说吧,如果演讲中介绍的教师很感人,本校的教师却体罚学生,向学生家长收礼,学生在听别人的故事流泪之后,又如何能真正对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恩之心呢? (李清)